返回第四百七十六章 袁可立致仕(1 / 2)  我真是大昏君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章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最新网址:wap.biquwenx.net
    建奴残余已不足为虑,已经从平辽之后的第一位,降到了开疆拓土、向北扩展之后。

    这不仅是皇帝判断上的转变,大明子民也在几年间逐渐淡忘了曾经凶恶猖獗的建虏。

    一群野蛮的家伙,龟缩于北方苦寒之地,在苟延残喘而已。

    军队在不断向北推进,疆域不断向北扩张,奴儿干都司正在陆续收回,且不再是羁索之地,新设的吉林府也远不是北方边界。

    皇帝的宏图大志在每年改版的大明地图上,已经显露无遗。皇帝的威望,随着一场场对外战争的胜利,正逐渐攀升。

    没错,皇帝虽然是九五至尊,出口成宪,金口玉言。但人们是真正从内心尊崇并服膺,还是腹诽不断地无奈接受,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而皇帝从刚开始的粗暴独行,到现在的几乎没有了反对声音,可不全是震慑和威压。

    万岁是对的,眼光和谋略胜过我等太多。所以,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日后自然会琢磨明白,万岁就是对的。

    让臣子们产生这样的感觉和判断,确实有很多的实例来证明。

    要说个人崇拜嘛,不可否认是有一些,但更多的还是国势的蒸蒸日上,大明的国泰民安。

    现在的朝堂,皇帝可以做到一言而决。也只有袁可立、孙承宗、徐光启等寥寥数位重臣,还敢于提出委婉的建议。

    这其实并不是皇帝想要的,他可以正确的引导,作大明帝国的舵手。但后来者呢,谁会有他的见识和眼光?

    “陕西巡抚奏报,至今仍未有雨雪,旱情依旧。但官仓储备尚充足,发放给百姓的赈灾粮食物资,也足以支撑到明年春耕。”

    皇帝微微颌首,对于陕西明年的旱情不抱乐观情绪,但诸备充足,也让他很是放心。

    摆了摆手,示意宫人给袁师端上茶水,皇帝微笑着说道:“袁师身体可还好,朕派人送去的人参、鹿茸,有强身健体的补益之效。”

    “微臣谢万岁隆恩。”袁可立躬身谢恩,在特赐的太师椅中坐定,望着年轻的皇帝,欣慰又感慨地说道:“万岁英明神武,功绩卓著,堪为大明第三明君。”

    呵呵一笑,皇帝自知第三的原因。

    太祖、成祖,这是不能排在他之后的,作为子孙,必须要谦虚。至于史书,谁在乎呢?

    “袁师两上疏辞,朕都留中不发。”皇帝看着既是师长又是重臣的袁可立,慰勉挽留道:“有袁师在阁,朕才放心。”

    袁可立躬身奏道:“微臣虽有为万岁鞠躬尽瘁之心,然体衰年老,每感精力不济。现朝堂清明,能臣辈出,微臣不敢恋栈,以误万岁。”

    皇帝轻抚额头,实在不舍得这位老臣致仕。尽管袁可立说的是实话,能顶替上来的官员也有很多。

    沉吟了半晌,皇帝无奈地点了点头,说道:“袁师以为,谁可入阁?”

    袁可立躬身道:“微臣以为毕自严可也。”

    毕自严作为理财能手,在央行行长这个位置上干得不错,对皇帝的意思领会深刻,无论是改两为元,还是发行债券,都做得令皇帝满意。

    只是,毕自严在皇帝看来,年岁还是偏大。已经六十多岁,在大灾害持续的十几年中,还要再换。

    见皇帝沉吟不语,袁可立张了张嘴,还是没有再举荐他人。

    孙承宗岁数也不小了,袁可立知道他也有致仕之意。关键是现在大明安定,朝堂也清明,他们可以放心归家养老。

    袁可立、孙承宗、徐光启,都到了致仕还乡的年纪。毕自严、毕自肃、陶朗先等人,倒也能担起内阁重任。

    至于保持内阁人员的相对固定,一直到大灾害缓解,以确保政策的连贯和稳定,似乎也没有特别紧密的关系。

    皇帝淡淡一笑,说道:“袁师所荐之人,甚合朕意。”

    说完,皇帝转向刘若愚,说道:“拟旨:袁可立三朝元老之臣,忠诚干国,功勋卓著,当得四世恩荣之赏。着加太子太保,晋侯爵,以子枢加赠光禄大夫太子太保……”

    “万岁,恩赏太过,微臣不敢受。”袁可立起身跪倒,上奏恳辞。

    皇帝摆了摆手,说道:“袁师劳苦功高,此皆应得之赏。”

    再次转向刘若愚,皇帝补充道:“另,赠袁可立父母祖父母如秩。”

    “遵旨。”刘若愚刷刷点点,将圣旨拟就。

    “皇恩浩荡,微臣领旨谢恩。”袁可立也知道皇帝的脾气禀性,叩头如仪,领旨谢恩。

    皇帝抬身示意袁可立免礼平身,笑着说道:“袁师才高绝世,著作可由皇家印书坊刊印,以流传于世。”

    满清窃据中原,毁书篡史,皇帝深以为恨。其中有关袁可立记载的《节寰袁公行状》与岳爷爷的《精忠祠记》更被禁毁,藏之者处极刑。

    历史已经改变,皇帝自然不会让历史再重演。袁可立的功绩,他的为人,他的文章,他的书法,都要流传于世,供后人瞻仰。

    “微臣——”袁可立再要谦辞
最新网址:wap.biquwenx.net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