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百四十三章 大灾中的陕西(1 / 2)  我真是大昏君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章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最新网址:wap.biquwenx.net
    社会制度的改变,并没有明确的标志或是界限。

    皇帝是这样认为,且准备尽量少干预,就让大明自然而然地进步,自然而然地进入下一个社会阶段。

    越是平稳的过渡,民众的适应会越好,因为改变是在一段时间内形成的,给他们适应的阶段。

    既然如此,皇帝对于大商会对于马铁的投资,就是欢迎的,限制也不会太多。

    马铁要在全国铺开,可是一项大工程,光是朝廷出资,肯定是负担沉重,甚至是负担不起。

    借助民间力量是必须的,只不过,皇帝觉得面向全体大明子民发行债券,似乎比只让大商会参与更好一些。

    当然,老百姓认识到马铁的便利,还需要一段时间。所以,给予大商会的优惠是不可避免的。

    离垄断还早着呢,何况,某种程度上的垄断也未必是坏事。

    但马铁的发展要有计划、有序地进行,而且连成纵横四方的线路是不可能的。依据当时的技术水平和马铁的拉力,穿凿隧道、翻山越岭都是不可能的。

    所以,在相当长的阶段,马铁的线路只能是区域性的或城际线路,这就需要一个机构来管理。

    皇帝并不想全部由朝廷出人出钱,仿效商会的形式,只派出官员监督协调就挺好。

    成立一个或几个铁路公司,以股份制的形式,有董事会成员协商解决问题,官方只负责监督和引导。

    皇帝的脑中有了建设马铁的大概计划,坐回御案,提笔在手,把思路和框架写下来。具体的细化,自有下面的人商议研讨,甚至会请商会参与进来。

    水利设施、道路、马铁,三大工程全部推出,将在北方大规模展开。

    原因很简单,北方将是受灾最重、灾害持续时间最长的地区。

    三大工程作为以工代赈的项目,正好既解决灾民的温饱,又把大明的基础设施推上一个高度。

    给老百姓出力的工作,也给他们吃饱饭的机会。只要饿不死,大明的内部稳定就有保障,皇帝就能继续实现自己的宏伟大业。

    而在全省大旱的陕西,水利设施和道路两大工程,已经全面展开。虽然大部分田地干涸开裂,可伴着荒芜景象的,却是一场热火朝天的大规模建设。

    一道道水渠纵横交错,在干涸的田地周边穿过,有干渠、支渠,从天空俯看下去,如同粗细不同的血管。

    只要河流不干,引水灌溉就会有一定的收成。将来若是再有旱情,只要不是特别大,持续时间不是特别长,这些水利设施都将起到很大的缓解作用。

    新型的建筑材料,大明帝国的水泥,虽然性能不比后世,可却是巨大的进步,在防水和硬化方面,远胜从前。

    石灰石、粘土为主要原料,经破碎、配料、磨细后,进入窑中煅烧,再加适量石膏磨细而成,比三合土的性能好的不是一点半点。

    其实,科学院还有更好的水泥制法和工艺,但简化版的可以就地取材,且不用长途运输,最适合古代情况下的使用。

    富平、渭南、蒲城、崤山等地相继建厂生产,都是石灰石、粘土的产地,生产起来十分方便。

    而这些工程全部都纳入了以工代赈的范围,大旱之年,最不缺的就是劳力,吃饱饭就给你卖力干活。

    能用水泥的用水泥,能用三合土的用三合土,能用砖石的用砖石,最不济的就是夯土。

    地方官府的主要任务就是给受灾百姓找活儿干,从外地运入的粮食、土豆、蕃薯等吃食,全部充作工钱,发放给灾民。

    有劳动能力的自己挣饭吃,没有劳动能力的,也有一份救济可领,让你不至于饿死。

    头上烈日当空,散发着令人焦躁的热量。陕西巡抚李邦华戴着大草帽,一身便装,在几个随从官吏的引领下视察民情。

    “大人请看,这里的引河主渠已经完工,支渠力争在年底完成。”官吏扬着晒得黝黑的脸,指点着汇报,“明年开春投入使用,本县就又增加了上千亩水浇地。”

    李邦华点了点头,问道:“可是按左大人的设计?他是水利专家,规划设计都是有道理有学问的。”

    “回大人,主体设计依照无误,个别支渠因为土质情况,略有改动。”

    李邦华走上土坡,举目瞭望,脸上微露笑意,对着官吏赞赏道:“很好,你做得很好。”

    前任陕西巡抚左光斗,是大明数得着的水利专家。皇帝钦派其来陕西就任,就是想人尽其才,提前准备,抵御大灾的想法。

    在陕西任上,左光斗带领幕僚,实地考察,作出了水利设施的总体规划,并得到了皇帝的认可。

    现在,左光斗已经是河道总督,沿黄河勘测考察,既为沿河各省作水利规划,又奉皇命策划治黄的大工程。

    黄河百害,历朝历代都难以解决。皇帝看过黄河现在的流域图,发现与自己记忆的不同,判断黄河日后会经过一次改道,夺淮入海。

    根据史料记载,黄河曾有数次侵夺淮河流域
最新网址:wap.biquwenx.net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