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有禆益。”
高头大马,重挽马,确实很好,就是耗费太多,不是普通百姓能够承受的。而且——
“或许杂种马更适合大明的气候环境。”皇帝随口提点了一句,也交给了徐光启所主持的农业部去干。
“明年便在辽东大范围试种黑麦和土豆,河南、直隶、陕西等地进行种植试验。”皇帝沉吟着说道:“陈子龙不错,还派他去辽东吧!”
辽东经历战乱,百业待兴,特别是农业,至少要有一年的恢复期,才有可能成为明军向北大步拓展的粮食物资基地。
明年的春耕更是事关重大,不仅要发动辽民,官兵也要动手耕种,将耕种面积提升至一个新的高度。
人多地少,在辽东是不存在的。所以,皇帝才特意交代前线将领,对于解放的辽民,要好生照顾。
多活一个青壮,明年就能多耕种几十亩土地,再往后呢,产生的效益绝不是暂时拔调出来的那点粮食可比的。
如果黑麦在辽东种植成功,缓上一年两年,皇帝还准备启动移民工程。首先是直隶、山东的无地、少地的百姓,拉开东北大开发的序幕。
只有辽东成为可靠的物资基地,明军向北拓展疆域的脚步才会坚实而不停歇。
“微臣已经组织数十名农业专家,由陈子龙带队,年后便赶赴辽东,准备春耕事宜。”徐光启犹豫了一下,又说道:“不知辽东官府如何设置,他们若能配合,春耕大事会顺遂许多。”
朱由校点了点头,说道:“辽东官员朕已有草案,陈子龙暂授辽东左参政,提督劝农。”
明代在地方农政官职的设置上,省一级有布政使负责管理民政与财政事务,又设有左右参政、参议为副官,人数不定,且往往因事而设。
如宣德年间,浙江布政司即奏请增设参议四员,其两员于温台诸府督理农务功。又孝宗弘治八年,于山东设参政一员,“提督劝农,兼管水利”。
陈子龙得左参政一职,就不只是农业部的专业官僚,而是有了职权的政务官员。
“微臣代陈子龙谢万岁赏拔之恩。”徐光启起身施礼谢恩。
皇帝笑了笑,伸手虚抬一下,说道:“辽东久经战乱,百废待兴,农耕更是根本,让陈子龙好生去做。”
停顿了一下,皇帝又说道:“农业部不仅要关注辽东,北方各地也要顾及。大灾害来临,北方受灾最重,不可轻忽。”
“万岁放心,微臣已有安排,奏疏已呈上,请万岁拔冗御览。”
皇帝笑了笑,说道:“徐卿办事,朕放心。嗯,没有别的事情,徐卿可告退。”
徐光启施礼告退,出了大殿,长出了一口气。
给弟子陈子龙说了句话,没想到万岁如此大方,立授官职。这对陈子龙是赏识提拔,对自己则是圣眷。
可惜年岁已高,不然便要亲去辽东,为万岁分忧解难。
徐光启摇了摇头,带着些许遗憾,向皇宫外走去。
皇帝找出徐光启的奏疏,打开阅看,对其中的建议深以为然。
明代中央农政官员直接负责劝农礼仪的制定与执行,以及国家劝课政策的制定与颁行,而对具体的劝课事宜,则以督促、监督为主,不负有直接责任。
府一级又有同知、通判,其分掌诸事中有“治农”一条。县一级有知县管理一县之事务,所辖繁杂,由于其对地方农业生产负有直接责任,劝课农桑往往是其经常性事务。
虽然明代大部分官员,特别是地方官员,都负有劝农的职责。
但为了更好的督促和推进地方的农业生产,设置专门提督农政的劝农官,既督促地方农业生产,又能按时查官员的劝课成绩,应该是个比较合理的办法。
比如陈子龙的任命,皇帝就想到了这一点。徐光启才没有多说,让皇帝看所呈奏疏。
明代以地方佐官、副官为劝农官,有出于不影响正官行政权威的考量。但同时也造成劝农官,特别是州县一级劝农、治农官地位鄙下。常为正官或上官指使别差,影响其劝课工作的正常进行。
思路更加明晰了。皇帝提笔写了批奏,放下笔,舒服地往椅后一靠。
官员职责细分,一直是皇帝在筹划实施的事情。比如县令,啥都管,可很多并不是他的专业范畴。
你想啊,既要审案当法官,又要收缴赋税当税务官,还有劝农等等工作。这样就难免事务繁多而难以周全,出现纰漏也不意外。
以前出于财政的考虑,出于冗官的担忧,但皇帝的思路不同,据他这些年的研究分析,认为明朝的官员数量并不算多,照后世比更是差远了。
农耕社会,可能真养不了那么多吃公粮的。可要推动社会的进步,提高官员的专业化素质,却是相当重要的。
有了黑麦和土豆、地瓜,再加上南洋扩张,渡过小冰河期的灾害,皇帝已经颇有信心。
要说是小冰河期的灾害灭亡了大明,朱由校首先就不同意。大明灭亡的主要原因是制度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