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九十六章 刘兴祚觐见(2 / 3)  我真是大昏君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路用兵的教训。

    就目前辽东明军的总兵力,除辽镇的实力最强,能与建奴主力相抗衡外,辽南和东江本部的兵力,则难以抵挡建奴的集力攻击。

    如果建奴不与辽西明军进行正面硬抗,而是主动放弃辽沈,攻击东江本部或辽南明军,至少在兵力上是占有明显优势的。

    东江本部有三协人马,兵力在两万四五千,加上扩编的骑兵,全军出动也不会超过三万;

    辽南是东江的两个协,以及登镇的三个协。除去防守光复之地的兵马外,机动兵力算四个协,是比较靠谱的。

    同样,四个协是三万两三千的人马,也不具备碾压建奴全军的优势。

    所以,朱由校反复考虑,觉得三方齐动,迫使建奴分兵抵挡,从而陷入全面被动,有些想当然了。

    当然,建奴想要击败辽南明军或东江本部,也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现在已不是萨尔浒大战的时候,明军更不是由辽、川、甘、浙、闽等地七拼八凑出来,缺粮少饷、士气不振,还没有进行过磨合的部队。

    凭着现在明军的武器装备和战斗意志,要击败辽南明军或东江本部,建奴差不多也要崩掉两颗牙。

    尽管如此,朱由校还是要尽量稳稳地获得平辽的绝定性胜利。

    “建州是建奴必须防守,不会放弃的吗?”听着刘氏兄弟互相补充的讲述,皇帝找了个空儿,开口问道。

    攻敌必守之地,迫使建奴分兵,从而削弱其能够集结的兵力,皇帝还是坚持这样的思路。

    刘兴祚想了想,谨慎地答道:“建州乃是老奴发难之地,意义非比寻常。微臣以为,建奴不会轻易放弃。”

    “那辽沈呢?”皇帝继续问道:“辽沈与建州比,哪个更重要?”

    刘兴祚面露难色,实在是不太好回答这个问题。

    打个比方,一个故居,是祖宗传下来的,意义重大;一个是新府,又大又宽敞,住着还舒服。

    刘兴仁眨巴眨巴眼睛,躬身拱手道:“回万岁,微臣以为辽沈重于建州。”

    朱由校淡淡一笑,没说话,但眼神却透出鼓励之意。

    刘兴仁再次整理了一下思路,说道:“老奴虽是在建州赫图阿拉即汗位,定国号。但迁都辽阳后,其亲属俱已搬走。微臣听闻,赫图阿拉已甚破败……”

    吃惯了大鱼大肉,谁会啃窝头咸菜?住惯了高屋美宅,谁还想去旧屋忆苦思甜?

    话糙理不糙,朱由校认为刘兴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而且,退回建州的话,意味着后金已经日暮图穷,只能是苟延残喘。别以为女真人就是铁板一块,大难临头各自飞就不会上演。

    所以,一旦辽沈不保,不仅是政治、军事上的严重失利,更是对人心的沉重打击。

    如果有可能,建奴自然是旧都和新都全部都要才好。可要面临抉择的时候,辽沈显然要重于建州。

    朱由校更加确定了自己的新计划,又向刘氏兄弟询问了一番建奴的虚实,辽东的山川河流,心里更加有底。

    重新回到御座,朱由校带着和熙的笑容,开口说道:“朝廷的安排,兵部已经告诉你们了吧?”

    “回万岁,微臣已经知道。”刘兴祚躬身奏道:“先去武学学习,再安排去军中任职。”

    朱由校点了点头,说道:“入武学乃是军官必经之路,你们要用心好学,不可轻忽懈怠。明年,辽东将有大战,你们能否领兵出战,亦要看在武学的表现。”

    停顿了一下,朱由校脸色严肃起来,沉声说道:“朕有意把我大明最精最强的军队交与你们,可也要看你们是否有这个本事,是否能令朕放心。”

    刘兴祚和刘兴仁赶忙躬身表示,决不负万岁所期,一定在武学勤奋用心。

    朱由校看似欣慰满意,又鼓励了几句,才命二人告退。

    待到二人出殿而去,皇帝思索半晌,又起身来到了沙盘前,摸着下巴研究起来。

    既然建州排在第二位,建奴便不太可能动用主力去保护;既然辽沈是建奴最优先防守的,面对辽镇的重兵牵制,就必须留守相当可观的兵力。

    有这样的判断,让东江本部的人马沿鸭绿江北上,打穿通化,便能直攻建州。

    建奴能用多少人马来防守?从目前的情报来看,只是两旗人马。即便从辽沈抽调人马增援,顶多顶多也就是两旗。

    你能增援,朕难道不能调兵?利用海路运兵的快捷便利,从辽南调两三个协参战,依然能在局部战场形成兵力优势。

    如果能在建州形成胶着的交战,辽镇再发动,又有辽南明军的策应,对辽沈建奴就能形成碾压之势。

    这样好啊,次第发动,看建奴如何应付,再应变出招。

    给建奴选择的余地,好象倒比逼得他们只有一条路可走更好。

    而且,科尔沁部的覆亡,使得建奴失去了与蒙古诸部的缓冲。内喀尔喀五部经此震慑,亲明的立场应该更加坚定。

    如果内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