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三十二章 假报纸、假新闻,票盐法(2 / 3)  我真是大昏君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其精华、去其糟粕,不管是哪个行业的进步,都是一样的道理。

    杨涵易见自己有些贸然的请求,皇帝竟如此痛快地答应并办好,惊喜地跪倒再谢恩。

    “不必多礼。”朱由校抬手示意,温言说道:“医术能够长进,能够办好女医学,就是朕最欣慰的事情。”

    “是,微臣定不负万岁所望。”杨涵易还是施完礼,才起身坐下。

    朱由校觉得没什么事儿了,正要命其告退,李成成急急忙忙地走进来,停在殿口焦急地望着皇爷。

    “什么事?”朱由校并未怪罪,反正这不是正式的召见臣子,李成成虽有些失礼,但听过她的理由再说。

    “启禀皇爷。”李成成躬身低头,赶忙奏道:“小白要生啦!”

    朱由校挑了下眉毛,他真不太熟悉喵星人的习性。再说,这不是他的专业,别说生小猫咪了,就是生小人儿也帮不上啥忙儿呀!

    杨涵易还真不知道小白是只猫,见皇帝皱眉,赶忙起身奏道:“万岁,让微臣去看看吧!”

    朱由校看着杨涵易想了一下,颌首道:“那便辛苦杨卿了。”

    杨涵易再施一礼,方才带着“讨厌”随李成成前往暖阁。

    猫咪应该会自己照顾自己吧,没听说猫界有接生猫啊!

    朱由校虽有些惦记,可也没去凑热闹,拿过题本阅看起来。

    去年在皇庄作试点种植番薯,可以说是获得了成功。更主要的是,在徐光启等人的指导下,培训出了一批掌握种植技术的农民。

    虽然这些农民绝大多数都不识字,但还是领上了银子,前往北地各道当起了专家。

    今年在更大范围种植,明年、后年、大后年,朱由校算计着,老天应该至少还会给他三年的时间。凭番薯的产量,能够储存的数量还是非常大的。

    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能缓解一点是一点。提前并广泛地种植高产作物,肯定是正确的办法。

    关键是朱由校并不十分了解小冰河期的气候变化,对大明的影响到底有多大。他也只能根据前世的一些资料,来进行分析和估测。

    比如孙传庭的清屯充饷,既然能练出“陕兵”,还能屯积不少钱粮。可见连重灾区陕西也不是年年闹灾、颗粒无收。

    再深入分析下去,朱由校得出了一个不太确切的答案。所谓天灾人祸,明末的时候,应该是人祸大于天灾才对吧?

    尽管小冰河期确实影响很大,北方数省接连受灾,蝗、水、旱涝等灾害轮流出现,持续数十年。

    但让老百姓揭竿而起、战乱蜂起的最主要原因,还是朝廷的加派。

    朱由校虽不十分确定,可也开始注意,努力使自己不重蹈覆辙。

    当然,他还有别的办法,比如从海外购粮,向川、黔、滇移民,甚至是向南洋扩张,为大明百姓争取生存空间。

    办法总比困难多,而能用钱解决的问题,也不算是真正的问题。

    朱由校批完了甘陕巡抚左光斗的题本,颇为感慨地吐出了一口长气。

    其实,从去年到现在,各地报告受灾的也有不少。虽然地域小,灾害也不算太严重,但朱由校都是郑重对待。该赈即赈,从不拖延。

    在他看来,这是应对更大规模灾害的练习。如果这都应付不了,等到数年后灾害高峰到来,情况糟糕到什么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抬头看了看门口,还不见李成成回来禀报,朱由校犹豫了一下,还是没有轻举妄动。

    不管是好消息,还是好消息,如果有了,李成成都肯定会跑来通知,让他安心放心。

    现在这种情况,只能说明还没有结果。自己去了也是一样,帮不上忙还添乱。

    朱由校强迫自己静下心来,取过一本有特殊标记的奏疏,有些随意地阅看起来。

    这是商会方面的上书,虽然皇帝给了权利,但商会也不敢轻易使用,怕上书多了惹皇帝厌烦。

    朱由校看到是江南商会的,初时也没上心,但看着看着,神情凝重起来。

    改革盐法是朱由校已经产生的想法,但如何改,他还没有完善的方案。但有一点,晒盐比煮盐的成本低,数量多,最终淘汰煮盐这是肯定的。

    两淮以煮盐为主,盐价很高,称为熟盐;广东以晒盐为主,称为生盐,价格要比淮盐低一倍左右。

    而这也是淮盐要划区销售的主要原因之一,竞争不过生盐,不规定销售范围的话,很可能被广盐挤垮。

    朱由校也是认识到了这一点,才派出董应举管理并扩大长卢盐厂,并另派干员赴山东日照开厂晒盐。

    这两个举措是为了取代淮盐所做的准备工作,盐户这个世袭职业和阶层的划分,朱由校也是准备改入民籍的。

    提高生盐产量,最终取代熟盐,然后再是生产精盐,这已经是朱由校规划好的发展路线。

    而纲法之弊,也让朱由校认为盐法也是要改革的。但具体怎么改,他还没想得完全。

    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