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
“臣附议,臣附议,臣附议——”
下一刻,大殿里像连珠炮似的,从几个尚书开始,满朝文臣大臣一个个出例,纷纷表示附议。
最后仅有户部尚书夏原吉没出声,夏原吉左右看看,满朝文武大臣统统附议,就只有他一个人没出声。
不过他就是这性格,虽然很讨厌藩王,甚至说比皇帝还讨厌,但并不愿这么残忍,他还是没出声,低着头。
蜀王、宁王等惊呆了。
大明皇朝这么多年,从太祖到建文到朱棣,朝臣们从来没有在一件事上这么统一过。
当年建文削藩,有部份赞成,还有部份反对,反对的人,就是怕打仗,怕逼反藩王,倒不是不乐意。
现在不用打仗,就能处理藩王,你看谁不愿意。
昨天刚被吓的半死的藩王们,又被吓到了。
蜀王都感觉自己这些藩王已经到了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地步。
“不可。”朱高煦突然不高兴道:“都是朕的亲戚,齐王虽然错了,家人不因诛连-——”
“谋反和行剌陛下都是诛满门的死罪,陛下岂能因亲情而忘律法。”工部尚书吕震大声道:“若是轻饶了他们,以后天下藩王岂不是有样学样,反正造反和行剌陛下,也最多是个死罪,家人可保无事。”
“这——”朱高煦被他打断,好像犹豫不决。
“可发配海外,永不回明。”这时左都御史吴中说话了,他站出来道:“陛下宅心仁厚,不忍加诛,可发配齐王一家去海外,永不回明。”
“岂能如此放过。”李景隆好像还不服。
眼看着群臣要吵起来,朱高煦便挥手:“行了行了,都是血脉相连的一家人,总不能如此心狠,朕意已决,将齐王一家,发配大澳,永不回明。”
“陛下仁厚。”现场又是一片叫声。
宁王听着仁心仁厚,仁厚这种词,气的脸都绿了。
高煦这逆子要仁厚,我大明就没有恶徒了,比他父亲朱棣还狠十倍。
齐王的事,就这么一笔带过了。
齐王定罪谋反和行剌皇帝,家人发配大澳。
这件事刚过,礼部尚书宋礼就站了出来。
“启奏陛下,臣以为,大明宗室制度,已经严重影响大明税赋,官员风气,百姓舆论,甚至大明帝国的根基和安稳,臣请求,立刻改制,以安天下万民和群臣之心。”
朱高煦道:“宋部堂说的也太夸张了,那有这么严重。”
“陛下,”宋礼脸红耳赤大声道:“大明上下一万多官员,殚精竭虑为陛下效力,治理大明朱氏江山,然每年所得,不及藩王们十分之一。”
“臣斗胆,就陛下的讨逆勋臣,为陛下夺得万里江山,公侯所封,加起来不如一个藩王,这-——公平吗?”
“不公平。”朝堂上很多人轰然大叫。
藩王们一个个脸红通红,敢怒不敢言。老子出身好,有本事你们也出身帝王家啊?
朱高煦脸色铁青,好像很不高兴的模样。
“陛下,蜀王朱椿占据天府七成肥沃的粮田,百姓和朝廷加起来都不如一个蜀王。”
蜀王嘴角微抽,高煦啊,我昨天都表态,愿意全部上缴了,不用这么狠吧?
“荆襄两州方圆百里之内,几无百姓之田。”
“其余藩王庄院和农田,无不万亩以上,又不交税。”
“陛下要税改,要天下官员和读书人交税,那藩王们呢?”
“按宗室制,以后藩王越来越多,百姓和朝廷的田越来越少,敢问陛下,几十上百年后,朝廷税收从哪来?百姓的田从哪来?”
说到激动处,宋礼扑通跪下,大声道:“臣愿死谏,请陛下改制宗室,以抚万民,以安社稷。”
扑通扑通,很快大殿里跪满了文武大臣,纷纷大叫,请陛下改制宗室,以抚万民,以安社稷。
大殿的文武大臣们跪满了一地,诸多藩王都又惊又怕的站在原地。
突然。
扑通,蜀王朱椿抢先跪在地上,大声道:“臣请陛下,改制宗室,以抚万民,以安社稷。”
宗室们纷纷看了他一眼,接着甘心也好,不甘心也好,纷纷接着下跪。
很快,整个奉天殿里,都是请皇帝陛下改制宗室的声音。
呐,不是朕逼你们,是你们大伙一起让朕改的,朱高煦无奈的想着,然后回头看了眼史官,你们这个史书,后面要写清楚了,是大伙自愿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