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42章 东征明朝(1 / 2)  大明:我与朱棣争天下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章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最新网址:wap.biquwenx.net
    此次共有十一国特使,在马六甲王国国王拜里米苏拉的串连下,一起派使者,前来求见如日中天,强横不可一世的帖木儿帝国。

    使者们向沙哈鲁控诉,明人的舰队和大炮,已经到达了孟加拉苏丹国,从孟加拉苏丹国上岸后,距离德里也就一个月的路程。

    拜里米苏拉当年是拜见过明成祖的,后来朱棣被朱高煦打败,他又想去汉人京师拜见朱高煦。

    但很快,他意识到,朱棣和朱高煦要的东西,根本不同。

    朱棣要的是大明天朝上邦的颜面,只要马六甲王国向其纳贡示好,更能得到更多的赏赐,包括大量的金银。

    但朱高煦,不但一毛不拔,并且把港口和船厂,一步步往马六甲移建,大明帝国的火炮和舰队,已经越来越逼近马六甲。

    拜里米苏拉意识到,朱高煦要的,是整个马六甲王朝,是他的王位。

    为此,拜里米苏拉到处串连。

    与此同时,整个南亚和东南亚各大王国都同样感受到明人的侵略性。

    明人在朱高煦打赢讨逆战后,并没有停止对海外的扩张,积极的在各地修建船厂,港口。

    在淡马锡(新加波),明人把暹罗人赶回了老家,彻底占据了淡马锡,并开始用掠夺来的土人扩建港口。

    在南苏门答腊,明人兵锋直趋往北,层层蚕食,已经快占领整个苏门答腊群岛,并且在马六甲的首都对面,马六甲海峡的要点处,修建港口和炮厂。

    陆地上,吴哥王朝和南掌缅甸纷纷受到明军的压迫感。

    明军现在在交趾训练越人为新军,据说在交趾全境,又召集了十万越人,等训练好后,肯定要从陆地对暹罗、吴哥、缅甸等王国发动攻击。

    种种迹象表明,明朝新皇帝朱高煦,将成为汉人历史上,最具侵略性的帝王。

    使者杜哈拉最后大声道:“尊敬的帖木儿帝国苏丹殿下。明人朱高煦在海外不停的扩张,如果您再坐视不理,用不了半年,他的铁骑的火炮,就要进入德里了。”

    德里(印度首者马德里)原本是德里苏丹国(赛义德王朝)的首都,但在1398帖木儿帝国崛起后,帖木儿率军南下,发动了针对著名的德里之战。

    德里苏丹国遭受到沉重的打击,首者被攻破,帖木儿的兵马三天不封刀,前后处决了十万名各类俘虏。唯有经验丰富的工匠被留下活口,强制迁徙到撒马尔罕作为国家奴隶使用。

    如果按杜哈拉的说法,半年之后明军兵临德里,那么将来就算沙哈鲁不去打明人,明人都可以随时从海上进入赛义德王朝的领土,沙哈鲁,早晚要面对强大的明军。

    杜哈拉的声音刚落,帐篷里吵成一片,有人叫着要先发制人,和当年的帖木儿一样,准备伐明之事,有人说杜哈拉危言耸听,再说明人要登陆印度,自有赛义德王朝去抵挡,还暂时轮不到沙哈鲁。

    “别吵了。”沙哈鲁突然一声大喝,大帐里顿时安静下来。

    “把我父亲的地图拿过来。”沙哈鲁道。

    哈里诺兴奋无比,赶紧转身离去,不一会,便拿了当年帖木儿准备攻打明国的地图。

    帖木儿在一路往东的过程中,安排了二十多万人屯田,准备粮食的供给。

    “明人新皇帝极具侵略性,就算我们不东征,迟早他们也会打过来,我们不能给他们休养生息的时间。”

    “兀鲁伯”沙哈鲁叫长子。

    “父亲。”兀鲁伯应声而起。

    “你率领十万骑兵,十五万步兵先行,沿着我父亲当年路线,屯田驻守,为我们准备粮草。”

    兀鲁伯是沙哈鲁长子,也是第三代帖木儿帝国统治者,他和父亲沙哈鲁都保持了帝国的强盛,也算是一位明君,在他之后,帖木帝国就越来越差了。

    身为将来的明君,兀鲁伯肯定认为攻打明国是不对的,但现在他毫无办法,只能答应:“是父亲。”

    “哇吼”大帐里欢腾一片,所有人知道,统治着大半个亚州,他们眼中陆地最强的沙哈鲁苏丹,正式向东方大国明朝宣战了。

    “扎花鲁。”

    “父亲。”次子扎花鲁应声道。

    “你去各地调派兵马,明年的这个时候,我希望在东察合台,看到你率领的五十万大军。”

    “遵命父亲。”扎花鲁坚定的挥动拳头。

    帖木帝国整个动员起来,将在一年的时间里,从征服的所有领土国内,陆续集积兵马。

    最后用来东征的大军,沙哈鲁希望能达到一百万。

    做为对沙哈鲁的呼应,东亚东南亚各国俱在将回去之后动员大军,正式展开对明人的军事行动,不管如何,先要把明人在南洋的兵马都拖在南洋,使其无法往西南支援。

    “哈里诺,伱立刻返回本雅失里那边,令其全力动员准备,明年的六月之前,同时与我们向明国展开攻击。”

    “是,父亲。”

    “诸位。”沙哈鲁高高站起,傲视四方:“一年半,我们最少需
最新网址:wap.biquwenx.net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