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把毛炅给绑了?”
姜绍看着匆匆赶来汇报的黄崇、侯大目二人,已提前得知消息的他脸色严峻,肃然问道。
说起来,虽然他上次给成都朝廷拉去了近万犍为人马,壮大了姜维在朝野的声势,可拱卫京畿的兵马不管是数量还是战力上都不太行,连南下平叛的作战都像是在挤一点出来应急一样。
朝中最开始认为这股突然北上的南中人马不是安南将军霍弋麾下的主力部队,应该不是什么强悍的敌人。
多半是由一些阎宇之前旧部纠集起来的南中人马,只给了虎牙大将军句安三千兵卒,让他到犍为召集起地方兵丁,平定了这伙南中乱军。
结果句安被霍处的南中人马打得落花流水,缩在武阳城内不敢再出战。
朝廷无奈只能够把汉中的姜绍召回来,又给了五千人马的兵额,但人马还是从禁军和犍为兵里面凑出来的,其中还加上了姜绍自己带回来的几百北境兵马。
朝廷现下是权威和实力都遭受了严重削减,日子过的紧巴巴的,连平定乱事都是锱铢必较,想着花小钱办大事。
认为姜绍带五千兵南下,汇合句安剩下的军队加上犍为本土征召起来的兵丁,上万人马还是绰绰有余的,打四五千南中乱兵仍然占据较大优势。
这种小家子气,让在北境刚刚掌控几万守军的姜绍都觉得有点寒碜了。
但又不得不接手这烫手的山芋,毕竟便宜老父亲刚刚复出掌权,朝廷处处都要用钱、留兵,给不起太多本钱,关键的还是要靠自己去赚的。
但这也留下了隐患,那就是这支五千人马的援军,成分也堪比南中乱军,有新旧禁军、有犍为兵、有少量北境守军和南中兵马,虽说主力还是禁军和犍为兵,可难免就多了军中倾轧冲突之事。
这不,已经升为禁军军将的黄崇和军中校尉的侯大目,就把南中兵的都尉毛炅给绑了。
黄崇因为上次平定阎宇之乱中率先站队姜维,也得到了丰厚的回馈,在禁军中的地位迅速上升,成了中监军刘遐之下的几个重要禁军将领。
但终于在军中得到重用的他心思明显不想单纯的留在京畿地区编练禁军,还是想着要外放打仗建功,所以姜绍这次南下平乱,他就顺势走兄弟关系搭上了便车。
他面对姜绍严肃的询问,也没有犯虚,一脸凝重地说道:
“这毛炅帐下的南中兵卒有人逃出营地,被禁军人马给抓获了,审问出来这毛炅与这霍处是相熟的,所以他们是想要投奔这支南中乱兵的。我们想着这毛炅必定也是隐患,怕他得知手下被抓后在营中发难作乱,干脆就先下手为强,把他给抓起来了,等待将军回营后亲自审问。”
姜绍闻言皱了皱眉,黄崇、侯大目他们这“洞察人心”的方法还真是厉害,只是帐下有兵卒出逃,立马就先把军将给控制起来了。
说到底,还是各部之前互不统属,他们对毛炅这个南中大姓出身的粗豪武夫并不信任。
毛炅、杨稷都是之前安南将军霍弋的部下,他们与霍弋军中假子霍处打交道并不稀奇,但杨稷多少是个犍为人出身的汉人军将,而毛炅则是南中大姓出身,沾染夷风浓厚,与南中各方存了诸多瓜葛牵连,也难怪黄崇、侯大目都不信任他。
“那你们说说,你们是怎么抓住他的?”
“在他自家帐中抓住的。”这次倒是侯大目开了口。
“那抓住时他在做什么,可曾反抗?”
“抓他的时候,这家伙正赤条条躺在榻上,也不知在做啥,猝不及防之下倒是反抗不了,只是听说要抓他问罪后吵吵嚷嚷着要先见将军你!”
侯大目越答越小声,他感觉自己就不该开这个口,抓人的决定是黄崇先提出的,怎么现在感觉像是自己做错了事情。
但姜绍明显不打算让他们好过,又问道:
“若如你们所言,他想在营中发难作乱或者投奔南中兵马,那他又怎么会毫不防备,脱得赤条条的,躺在床上让你们抓到呢?”
“这——”见侯大目答不上来,黄崇连忙补充道:“虽说是没有防备的,但他手下有兵卒都跑了,难保他没有这个想法,平乱作战在即——”
“且慢,军中禁令,什么时候可有了论心不论迹的说法?若是用有没有想法定罪,那当年诸葛丞相南下渡泸、深入不毛的时候,岂不是要把所有南人都给杀光、抓光了?”
被姜绍这么一反问,黄崇顿时噎言,他过了好半响才低声说道:
“大战在即,麾下有兵卒逃亡,这毛炅又是南中大姓出身,与那些乱兵有不少瓜葛的,在军中小心一点总是没有错的。再说了,就算我等心思重了一些抓错了人,可不抓也被我等先抓了,这人心中难免有怨气,却不可再轻易放出来了。”
“不放出来?”姜绍盯着黄崇直看,黄崇开始有些内心发虚,但还是点了点头,说道:“我看这次平乱不容有失,还是不放为好。”
“不放么?”见黄崇表达完态度,姜绍也不跟他说话了,转向跟自己刚回来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