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有意思的是黄门侍郎陈裕,这位一度投靠外戚张绍、得罪过老将姜维的人物,因为在朱雀门上搏了一把,加上事后的宣誓效忠,这一次竟然也在朝中晋升人事之列,被任命为水衡都尉。
水衡都尉这一职位并不是蜀汉的常设官职,最早可以追溯汉家故事到汉武帝时期,他的职权十分广泛,可以涉及到官盐铁、山泽园苑、铸币、手工业、贸易等等。
简而言之,这就是一个帮国家搞钱赚钱的角色。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作为一位执掌国事和立志北伐的宰臣,姜维他是要把财权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所以他看中了陈裕这个人,思虑之后,就把陈裕安放到了这个位置上。
其他的来忠、向充、段灼等人,都有论功行赏、拔擢晋升,就连之前避祸求取外放的尹曜,也因为姜绍的缘故,被朝中召了回来,担任了陈裕空出来的黄门侍郎的宫中近侍官职位。
最后,就是在犍为治绩优异、入卫京师的姜绍了。
他被任命为镇北将军,担任之前汉中主将魏延、王平等人都担任过的职务,奉命北上汉中,接手辅国大将军董厥的军权。
而董厥,宫中下诏,褒奖他在汉中任上抵御魏军、击退胡烈的功绩,召他回京与姜维、樊建、郤正等人一同辅政。
···
朝堂上的人事调整刮起的这阵风,很快就吹到了地方上,和右大将军阎宇突然起兵又迅速被扑灭所掀起的轩然大波一样,影响到了地方上的长吏,引起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汉中蜀汉军营,大帐内。
帷幕紧闭、光线不足的帐内显得有些晦暗,从成都快马专车送来的诏书就摊在案几上,辅国大将军董厥坐立不安,在帐中急急的来回走动,口中不知道在念叨着什么。
他不知道当时刚刚打完汉中大战、击退钟会大军的姜维随后就接到回朝诏书是什么感受,但就他自己而言,这个时候让他回朝,顿时是六神无主,不知如何是好了。
他身边参与机密的心腹幕僚看着焦躁来回走动的董厥,也是皱眉不语,他自然明白自家主公是在担心些什么。
只因为,阎宇举兵之前,也曾经密信掌握北境大军军权的董厥,想要拉拢到加入自己的队列,并许诺功成之后的种种殊荣回馈。
而当时的董厥,的确也心动了。
在心腹幕僚的怂恿下,他回了一封模棱两可的信件,也没有向宫中和大司马张绍透露阎宇的小动作,而是选择推波助澜之后作壁上观,要在挑动各方展开行动后坐收渔翁之利。
可如今,成都事态的发展脱离了他们原先的预测,大司马张绍和右大将军阎宇,外戚和新兴王刘恂都是两败俱伤、同归于尽,反倒是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大将军姜维借着平叛之功,握住了京畿汉家禁军和犍为兵马这两支军队,成为了复出掌权的汉家宰臣。
虽然在诏书之后陆续送达的,还有太皇太后的手令以及朝中大臣的书信,内容都是好言安抚为主,然后委婉地告诉自己朝中经此动荡,亟需一位老成持重的大臣回朝辅政,作为辅国大将军的自己是首选人物,希望能够摒弃个人得失,顾全大局,为国家社稷着想,奉诏迅速回京。
但落在董厥的眼里,这些都是淬了毒的利箭,一支支都射向了自己的心窝,是要致自己于死地的前兆啊!
从炎兴元年魏国大军多路伐蜀开始,外部强力冲击引发的动荡直接波及到了国中朝野人物,粗略数来,卫将军诸葛瞻、中常侍黄皓、大司马张绍、右大将军阎宇,这几股朝中势力都先后覆灭。
而大将军姜维一系的力量却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壮大。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自己恐怕就是朝中下一个为大将军姜维实力壮大而献祭的人物,而这一次急召自己回京,由那可恶的假子姜绍接掌自己手中的大军军权,就是这一切祸害开始的前兆。
以实际而论,阎宇、刘林之叛虽然迅速被扑灭,但还是给蜀汉国中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最要害的,就是中央权威的又一次削弱,如董厥这种重要的军政大臣,他也看出了蜀汉朝堂的外强中干,中央和地方的实力已经出现了逆转。
有心人的野心蠢蠢欲动,不可遏制。
若是北境汉中的大军与巴东的罗宪、南中的霍弋等人的兵马私下达成同盟,只怕他们这些在外领军的大将随便打一个喷嚏,远在成都的中央朝廷都要抖上三抖,陷入到枝大于本、进退两难的尴尬局面。
这是之前阎宇为什么悍然举兵,私下联络各方面将领的缘故,也是董厥为什么觉得阎宇有几分机会能够战胜大司马张绍的理由。
阎宇的在地方军队上的履历很丰富,同时与南中、巴东等地的将校保持着不浅的关系。
由他这个纽带在,是有可能把北、东、南三方面军队连成一张只开一面的罗网的。
可惜阎宇败亡的太快,否则时下的局势自己就不会这样被动了。
细究本心,董厥是不愿意放弃兵权,回朝去当那个什么辅政大臣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