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三代夙愿。
“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姜绍缓缓念出了诸葛亮治蜀的方略,当然这些都是纲领性的东西,本身是军中刀枪拼杀出来的他更喜欢一些具体明确的内容。
姜维猜到了他想要问什么,转头瞥了他一眼,脚上的步伐并没有停下。
“这几日,为父已经想明白了,想要定国安邦,眼下要做好四件事情,这四件事情,各有缓急,但可以说,只要我等将它办好了,这汉家的江山也就稳固了。”
“还请大人赐教!”
姜绍正想要听听姜维的见解,毕竟这位便宜父亲治军打仗的能力已经得到公认,不敢说纵横无敌,但也是当世名将、能力超群,在时下蜀汉军中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
但要说他的治理国家能力如何,这就要打一个问好了,虽然也曾经一度挂了朝中录尚书事的宰相名头,但他常年戎马在外,对朝政的把控还是参与度实际上是非常低的。
当然,姜绍相信有了自己这一变数,又多了一段隐居闭门的人生经历,自己这位便宜父亲一些想法见识又将会与历史上的那个蜀将有所不同。
毕竟,人总是会变的。
姜维也没有藏着掖着,当着姜绍的面逐一说出他的四件大事。
“第一件事,是汉家禁军。”
汉家禁军经历过诸葛瞻、关彝两任统帅,打过的败仗与它上阵打过的仗基本持平,不要说比肩诸葛亮治军北伐、军威赫赫的时候,恐怕和汉昭烈皇帝刘备草创班子时相比还要逊色不少。
所以重整禁军是首要大事,任何一位执掌蜀汉朝政大权的重臣都少不了一支忠诚可靠、能征善战的京畿禁军的支持,有了强大的军事实力,中央的权威才能够树立,执政治国的宰臣也有底气推行大方向的革新。
尤其是对于姜维这一位年过六旬、壮心不已,仍然心心念念想着北伐,要在有生之年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老将军而言,他麾下必须拥有一支强大可靠的禁军部队。
姜绍点点头,作为带兵打仗的将领,也是姜维重整禁军的有力助手,他深表赞同,坚定说道:
“重整禁军,势在必行!”
姜维没有就一件事情过多展开,他又说道:“第二件事情,是三蜀之地。”
三蜀之地,是一个宽泛的地域名词,原本指的是蜀郡、广汉郡、犍为郡三郡之地,姜维话里更准确的意思,应该是控制蜀中腹心之地,这是天府之国的精华所在。
这片膏腴地方就是国中赋税钱粮的重要产出地,蜀汉的政权要稳固,这一大片地方就必须牢牢控制在中央的手中,不能够出现动乱糜烂,也不能够出现脱离控制。
幸好这些年以来,蜀中一直没有战事,腹心之地还是积累下不少财富,当然对底层穷苦百姓而言,那民有菜色的状态是少不了的。
而不管是邓艾残部还是阎宇叛乱,这两场天府之变的时间短暂,波及范围并没有扩大出去,蜀中受到创伤的最主要还是成都和附近的几座城池,大体元气还是能够恢复回来的。
姜维对这一大片地方是势在必得,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虽然是喜好郑学,他的行事还是霸王道杂糅,对此是深信不疑的。
“第三件事情,是汉中的军队!”姜维说到这里,语气突然变得有点沉重,情绪也更加复杂。
姜绍心里一动,情况他多少也知道一些。眼下中央成都经过两次天府之变,禁军的力量受到严重削弱,反而变成了边境的各支军队是强大起来。
其中最强的,当然是一直承担着屯驻北边,攻击和防御魏国大敌的汉中大军。
这是蜀汉一贯以来的军事部署,然后才是南中,最后是巴东方向。
南中的兵马比较特殊,因为按照诸葛亮丞相的设想,平定南方之后,在南中留下屯驻兵马,就要粮草供应,要粮草供应,就必须组织军民屯田,军民屯田周边蛮夷密布,又必须增加兵马,就像是一个恶性循环,会把主张全力北伐的国策给带偏了的。
不过随着时间推移和南中多次出现小规模叛乱,蜀汉还是增加了一些屯驻南中的兵马。
当然,仅仅靠国中调派过去的兵力镇守南中那是杯水车薪,远水救不了近火,南中最主要的军事力量,还是居住南中多年的汉人豪强和种族众多的蛮夷不落。
蜀汉军中赫赫有名的飞军,本身就是这种成分杂糅的南中部曲。
他们虽然野蛮凶悍善战,但也桀骜不驯,若是所领非人,那就是变成一个隐患。
比如这一次的阎宇之叛,他就联络了南中的兵马,那里是他曾经镇守多年的地方,有一些旧部存在,而根据姜绍平定盗寇时获取的情报,南中的一部分兵马也确实是蠢蠢欲动,有响应阎宇的蛛丝马迹。
最后的巴东兵马,防御的是东吴方向,因为孙吴以水军强悍著称,所以永安督罗宪麾下的军队以兵、船组成,他们受限于蜀汉东连孙吴的国策,军队规模最小,只是为了维持边境的稳定,没有具体的军事行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