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面适应了几天后,也算是逐渐理清自己的新手下,确认每个人都开始进行相应的技能培训后,王承恩重新入宫,站在了崇祯和陈烨对面。
“嗯,不错,店主,怎么样?以后王伴伴可就是王外长了。”
“王公公能力突出,早该如此安排才不是大材小用了,如今换了这一身,显得倒是更加精神和独立了。
以这个状态,肯定能把南巡的计划安排好,王外长,加油,你必将超越三宝大监的奇迹,成为历史中,对大明贡献最大的外长。”
“王伴伴,听到了吧,店主都说你穿这一身真不错。”
“谢皇爷栽培,谢店主照顾。
只是皇爷,臣还是觉得不必如此,大军人多口杂,皇家陆军的战士都知道臣的身份,以后总会有外人知道臣的底细,知道臣是皇爷的家仆的。
当年三宝大监下西洋,各地亦没有因为三宝大监有缺陷,而有所轻视啊,反而各国国君,皆因成祖以礼相待三宝大监。
臣代表的,是陛下的家仆,是能代陛下说话的人,作此姿态欲盖弥彰,反而落了下乘,让人对陛下不敬。
臣请重着内侍服。”
王承恩抱拳说道,对于不能伺候在崇祯身旁,他倒是没有古装剧中老奴的那种悲伤,那种情况是只剩愚忠的人才能做到。
能够在皇帝的眼前实现一番事业,对于王承恩的吸引力,很明显比伺候在崇祯身边要大。
对于他来说,也只有这样,才是做了对崇祯有用的人,而不是一个只会端茶倒水的奴仆,虽然他本身已经是一个会飞无人机,会无线电,会教育,会搞工地的全能人才。
所以他对于崇祯不让伺候,没遗憾,可不让他穿高品太监服了,他反而有些烦躁。
他本来就是太监,在这个年代又不是什么丢人的,可不能穿太监服,就代表着他距离皇帝的关系,又远了一截。
“伱也知道,那身衣服是源自于朕啊?那你穿着它,还怎么考验你的能力?你还怎么以王承恩之名,名流千史?
朕就是要你,以王承恩这个名字,大明礼部特聘外交官的身份,去南洋。
王伴伴,还有高伴伴,朕对你们的期望,很高哪!”
“皇爷再造之恩,臣没齿难忘,此生臣必为陛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臣谢陛下栽培!”
王承恩感动的朝崇祯一拜说道,后面的高宇顺听着崇祯的提及,眼神中的羡慕转成了惊喜。
虽然这次崇祯选的是王承恩,不是他,可下一次就不一定了啊,皇爷居然也念着他,要知道这天下之大,用人的地方可多了。
接下来的时间,王承恩每天都在礼部接见不同的人员,对于王承恩代表皇帝出巡南海,京师也是逐渐开始漏气。
礼部的职能,在这其中就是重中之重,毕竟这次代表皇帝南巡,所需要的各种礼节,都不是通商和封赏能比的,他的规格要比以往出使还高。
更何况,崇祯到时候还会通过卫星,与各南洋的国君进行实时的视频通话,其中的各种排练,各国的土话,都需要先抓人来进行演练。
天空的卫星联合着远程无人机,每天都在进行着地图汇演,沿途南海的各个岛屿,海路最佳行进路线都有分布。
一切都在稳步的准备着,只是出使变成报复的关键时机,还没到来。
十二月初,京师的雪又大了几分,整个京城,都被一片银装素裹覆盖,又到了赶集的时间。
京城内城的百姓都是勋贵,或是仰仗勋贵生活的,到了冬季不像农户,三三两两的穿着锦衣出门。
或是互相串门,或是逛逛内城高档些的集市,或是直接去外城,或是出城去郊外,让整个内城显得幽静。
外城则是聚集了身份普通的百姓,内城的勋贵,外地赶来留滞的商户,皇家陆军的亲属,城外拉着东西进城的农户,显得非常喧嚣。
在京城外郊,没有赶集的农户们也没在家闲着,而是上山捡柴火,修缮自己的小房子,制备要吃的东西,挖掘野味。
或者到就近的招工点去,找些杂活干,这样不仅能够在寒冬天赚些硬币,还能少吃一天的饭,等于白赚两天的钱。
而那些没有找活干的,大部分都是些年轻人和小孩,此时都被村镇组织着,围坐在广播下面,听着广播的识字课,跟着报纸读报识字。
崇祯的崇拜者随着组织学习,越来越多,而大势所趋之下,朝廷要颁布什么命令,也是直接就能下达,下面的人就算想要反着干,也会被穿插在自己人中的“忠臣”给举报。
当然,这种热闹的情景,也只有在崇祯现在直辖的府县,也就是皇家陆军直接驻扎的府县才能看到。
距离府县稍微偏远一点的区域,辐射能力就越来越弱,那些大山阻隔的小县,更是还在按照过往的历史延续。
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大明的天地,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百姓们已经习惯起了听从崇祯的政令,去进行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