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61章:前人栽树后人乘凉(2 / 3)  我在春秋做贵族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系的“翼”船,最大的船型搭载士兵也就百名左右,再多是真的放不下了。

    程朔带来的两个“师”只需要七八艘楼船就能装载完毕,剩下的物资可能需要两艘楼船才够。

    当地的官员一共给准备了六艘,其中有两艘是用来运转粮秣以及器械,只有四艘用来运载士兵,以至于五艘楼船搭配数百条大大小小的“翼”船浩浩荡荡组成一个庞大船队南下。

    “原国又遣派援军?”

    “快快寻找旗号,务必窥知前来者何人。”

    “乃是程氏,程氏乃是原国公族,亮出‘将’旗,以原国军事亮‘将’旗便是为将。”

    “吴地原军将有幕府,速速派人回去禀告!”

    这一条“邗沟”总长度超过一百七十公里,楚国与原国在吴越之地已经交锋了两年,楚国那边怎么可能不在“邗沟”埋下探子呢?

    楚国视原国为大敌,他们肯定要想方设法摸清楚原国的权力构造,太明白一个区域的原军有没有建立幕府的区别了。

    某地的原军没有幕府,代表当地没有建立一套统管全局的指挥班子,等于无法进行规模太大的战役,有了幕府则是完完全全的不一样。

    既然有叫程氏的主将过来组建幕府,分明就是原军接下来会有大动作,窥知到这一情报的楚国细作肯定要用最快的速度将消息送回国,让楚国君臣早点做好相关的准备。

    原历史版本要到战国阶段才会重视情报,各自安插间谍或是安排细作窥探情报。

    到了书中的这个历史版本,智瑶根本没有给列国太多用来适应的时间,直接将他们给兼并了。

    楚国作为仅存的大国之一,他们更需要赶紧适应。

    最为有趣的是,楚国最大的敌人是原国,偏偏楚国君臣又在对原国进行各种模仿。

    这种情况挺好理解,已经有一个榜样在前,明确知道做什么是正确的,学习能够少走非常多的弯路,为什么还要玩个性呢?

    原国这边很清楚打出将旗会被窥知,程朔还是打出将旗的原因太过简单,他本来就是担任逼迫楚国的任务,不摆明身份或许能够在吴越之地起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作用,可是只会让楚国进行全面龟缩的作用。

    程朔摆明旗号过来,楚国那边会起到一种更为急切的心理,思考要不要全军压上。

    楚国在知道原国在吴地设立幕府之后,对越地增兵是一种必然。

    所以,哪怕程朔无法调动楚军北上,起码可以吸引更多的楚军进入越地,争取把越地的楚军全部吃掉。

    “夫差凭借此运河便可青史留名,后世不知几人感恩。”程朔看着运河两岸,看到的是大片的耕作地。

    程朔有点想多了,着实没有多少人感恩夫差,甚至杨广也得了一个“罪在当代,功在千秋”的评价。

    做了好事得不到感恩正常吗?讲实话就挺正常的。何况一件事情的起因实在太多,做事的过程又有这种那种的情况。

    在修建运河的一开始,夫差就想到了开展农耕,运河是让几个大湖泊形成交汇,湖泊的面积因为有大江水灌入并没有缩减面积,一大片区域的可用水却是激增了。

    农业生产缺不了水,有足够水源的前提下,再加上该区域的山地不多,勤劳一些开荒肯定能变成鱼米之乡。

    有道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成功占领这一片区域的原国就在享受夫差与勾践的成果,不止有便利的水上交通线,还增添了至少二十万顷的农田。

    运河的沿途兴起了很多新聚居而成的村庄,当地的人一部分来自宋地,更多则是愿意接受原国统治的旧吴过人。

    同时,有几座城池分在运河的沿岸,它们一样是夫差下令修建到一半,随后由勾践再下令完成。

    这些城池是作为中转站的存在,没有居住普通黎庶,只是存在驻军以及负责维护运河的徭役人员。

    因为“邗沟”直通大江的关系,楚国也是一个有极多水军的国家,原国不止在“邗沟”起点驻扎了一支水军,平时也有船队在运河之内进行巡逻。

    程朔就知道一件事情,原国有大小各类船只合共两千余驻扎在“琅琊”那边,一次性能够运载五万左右的兵力,有需要就能通过沿海航线抵达吴地或越地的沿海进行登陆。

    同时,程朔也知道原国已经有水军尝试向更远的大海进行航行,似乎是在找一处被命名为“脚盆鸡”的列岛。

    不得不说的是,听说“脚盆鸡”这个名字,好多大臣认定那些列岛上的特产就是鸡。某种程度上来讲,他们的猜测很正确,只是理解错了智瑶的命名涵义。

    因为原国不断向远海探索的关系,尤其是好多原国的船只会登陆半岛,妫姓陈国那边感到非常紧张,已经不止一次派遣使团到“中京”表示恭顺,并且还确认了原国是陈国宗主国的关系,每年都要派人进贡。

    等待程朔的船队抵达“邗”这边的出口时,登陆的地点便是驻防舰队的停泊区域。

    “叔父。”智林带人进行迎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