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90章:嘛时候化家为国呀?(1 / 3)  我在春秋做贵族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章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最新网址:wap.biquwenx.net
    现在好像没有国家能开展针对智氏吞并齐国的大规模军事行动?

    老智家需要防备的是那个“只怕万一”的可能性发生!

    历史上有许多开国之主或有为之主经常离开都城外出巡视,可能不是他们喜欢乱逛,完全是带着震慑的目的在舟车劳顿。

    拿智瑶这一次巡视占领后的齐地当例子,他身边时时刻刻有一个“师”的兵力,到哪里都能轻易镇压不服,别说身份带来的震慑力度了。

    这样干可以最大程度地震慑宵小,使得本来想做什么的人只顾逃窜,没有魄力发起颠覆行动的同时,他们努力经营的基业必将被最大力度的摧毁。

    事实上,因为智瑶会去那里巡视,不止随行的队伍会事先清理地方,负责地方的人也会更用心去甄别善恶,两相合击之下除非暗地里的人足够强大,要不然面临的状况不是逃窜就是毁灭。

    得知智瑶在齐地巡视,列国产生的第一个想法大约是:“智氏已经有了极大的防备心,没有十足把握绝对不能轻动!”

    像是吴国可能会有另一层的计较,大概会思考:“有能力将智瑶困在齐地的某处,或是进行杀死吗?”

    如果有可能的话,吴国必然会付之行动,导致智瑶想要学习嬴政、刘彻、乾隆的做法,得了一个杨广的悲惨下场。

    “夫差才是杨广,我怎么可能是!”智瑶来到了与莒国、鲁国的边境线。

    这里在后世被称为胶州湾,目前是一个看去荒无人烟的所在。

    以风景来说的话,其实真的没有太值得称道的地方,类似的环境在当前多不胜数。

    智瑶看向了对岸,那里一度被称之为“天涯海角”或“世界尽头”之类,正式的命名叫琅琊。

    当然,不管“天涯海角”还是“世界尽头”什么的名称,其实就是战国或秦帝国时期的眼界限制。

    后来的人们走得越来越远,见识也越来越广,很长一段时间里将现代的海南视为真正的“天之涯,海之角”,然而却是另一种受限与见识产生的思想狭隘。

    信不信到未来,人们又会产生“小破球那么大,我想到处走一走”以及“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乃至于“这个宇宙已经困不住我,我要去游历多元宇宙”等等之类的思想革新?

    “此处需有移民,以设船坊。”智瑶说道。

    在沿海走了一圈,能看到不少天然的靠岸深水区域,无疑就是适合作为天然的良港使用。

    正常的海岸应该是一种从陆地慢慢向外海倾斜的大陆架。这种海岸的条件下,船只压根就无法太过靠近岸边,停在几百米外都不显得稀奇,上岸依靠小舟运送人员与物资。

    船只可以直接靠岸的海滩?具备人工挖掘深港之前都被视为不可多见的天然良港,发现一处都算是赚到,不好好利用起来的话,不是傻子就是坏人。

    司马穰苴有些头大了。

    讲道理,潍水以东都算是陈国的地盘,是吧?

    哪怕智氏开口就会让妫姓陈氏滚蛋,除非智氏能够争取到莒国,或是干脆将莒国灭掉再实施吞并,要不然当地会在长久的时间里变成跟吴军交锋的战场。

    另外,哪怕是智氏争取到或灭掉莒国,难道忘记吴国可以跨海作战这一点了吗?

    所以了,在这个天然海湾设立造船基地,注定会让吴国注目,但凡吴国君臣有点脑子,不可能没有动作的!

    很大概率的可能性就是,未来智氏与吴国不止会一再发生陆战,海战也绝对不会少。

    “‘舒州’便是良地,无有受袭可能。船成可由大河出海……”司马穰苴话说到一半自己停下来,感觉自己好像误解了智瑶的意图,或者说没有理解透彻。

    老智家当前正在“舒州”研究航海用途的船只,眼见着妫姓陈氏已经做了跨海迁徙的事情,再有吴国屡次跨海出击的事实摆在那里,以情况论定会很快定型一类船只再大量打造。

    为什么要那样?一切只因为智氏有了海防需要,不但要时刻监控或是威胁妫姓陈氏,更要防备吴国从海上来袭。

    没有一支海防力量的话,以后智氏会有很多苦头受。这个是一种必然的事实!

    司马穰苴的思维有些飘,想道:“吞并陈国之后,一定要第一时间从海上袭击吴国。用这种方式展现智氏也有跨海作战的实力,使得吴国投鼠忌器,不敢轻易跨海作战。”

    这叫什么?叫你有我也有,你能我也能,进而形成一种相互威慑。

    话说,智瑶怎么巡视到陈国的疆域里面了?

    不是智瑶的临时兴起,纯粹就是一种态度的展示。

    大概就是:你的是我的,我的迟早是我的。

    陈君乞就很懂事,明知道智瑶率军过境,一开始当作什么都不知道,等智瑶率军返回才派人过来问候。

    智瑶没有出面应酬。

    负责跟田逆接洽的人是司马穰苴。

    妫姓陈氏现在挺忙,之前在天气允许的情况下每天船队出海,一再迁徙人
最新网址:wap.biquwenx.net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