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94章:玩手段要看对谁(1 / 2)  我在春秋做贵族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章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最新网址:wap.biquwenx.net
    赵氏对“晋阳”的经营从赵鞅开始,为了让“晋阳”能够发展起来,赵鞅不止一再从赵氏其余的封地迁徙人口,还处心积虑一再入侵卫国掠夺人口,使得“晋阳”在短短二十余年有这番模样。

    在内战没有爆发之前,“晋阳”城内长住人口约有四万,将周边人口涵盖进去超过十三万。

    赵氏在冬季时的动作很大,他们估计料不到会遭到果决的拦截,损失了大量的人口以及物资,不过好歹是让“晋阳”又增加了约七万左右的人口,并且以青壮的数量居多。

    孙武抵达“晋阳”郊外时,事先已经掌握了相关的情报。

    目前“晋阳”城内几乎没有了闲杂人等,也就是与作战无关的人迁徙走,留下约四万左右用于防御作战。

    在“晋阳”周边,除了原先就有的两座营寨之外,新起了四座看上去规模不小的营寨,加上这些营寨的兵力,合起来约是十万左右。

    这些营寨分布的方位很讲究,基本占据了有利地形是其一,更重要的是布置方面可以达到一种遭到攻打都能互相支援的布局。

    “赵氏拥兵十数万?”孙武太了解这种操作。

    吴国就很经常不管兵源素质,但凡能拿得起武器就裹挟进入军伍。

    赵氏在“晋阳”本来就有不少人口,再有后来集中过来三四万青壮,垂死挣扎之下武装起十多万人,好像还是一件挺能理解事情。

    孙武并不因为赵氏在“晋阳”武装十多万人而惊惧,相反听后直接就是一串大笑。

    这时候,是不是需要有人捧场,问一句“为何发笑”呢?

    智徐吾还真就给问了。

    孙武说道:“赵氏缺粮,怎敢大肆集兵?”

    根本不用怕赵氏缺粮是假消息,他们先是连续好几年征战不休,后来封地更是遭到瓜分,不说原先的储备被大量消耗,后来封地被瓜分不止储备损失,连带生产也被迫终止。

    赵氏后来一直向各个家族借粮,韩氏给予的支持力度最大,其余几个家族多少会意思一下,碍于赵氏可生产耕地短期内失去太多,光靠其他家族接济也是杯水车薪的局面。

    智徐吾说道:“赵氏本欲伐代。”

    孙武已经将那个计算进去,说道:“赵氏或有可供四万大军食用一年之粮,十万大军食用便是不足四月口粮。”

    那么算好像也没有错?战争一旦真正爆发,省吃俭用根本就不顶事,真正开打需要的敞开了供应,免得军心遭受打击,还有鼓舞士气的作用。

    孙武说道:“大军后撤二十里。”

    智徐吾立刻明白怎么回事了。

    赵氏缺粮却武装了那么多人,急于交战的会是赵氏。原因?他们的粮秣支撑不了太久,想用损失去换损失,能够逼得智氏和谈就更好了。

    与此同时,人在“晋阳”的赵毋恤得到智氏大军逼近却又后撤的消息。

    听到那个消息,不止赵毋恤脸色变得阴沉,决策层的人也是脸色不怎么好看。

    他们自家人知道自家事,极力武装出更多人,想就是跟智氏打不计伤亡的消耗战,一方面是粮食支撑不了太久,再来就是展现决心再逼迫智氏和谈。

    只要智氏放弃灭亡赵氏,魏氏、狐氏和钟氏基本不会跟赵氏死磕,到时候再找韩氏转圜一下,也许赵氏必死的局面就能得到更改了。

    一旦让赵氏继续存在下去,很多事情谁能说得准?也许未来的某一天赵氏能缓过劲来,又或者赵氏变成智氏、魏氏其中一家的盟友,灭亡的家族却是变成智氏或魏氏。

    世事无常讲的就是一件事情没有成为最终定局,一切就属于皆有可能。

    智氏的大军往后撤,一下子就搞得赵氏会挺难受了。

    赵毋恤问道:“代君何时抵达?”

    负责一应事宜的姑布子卿答道:“迟或一月之后?”

    代国的地理环境挺好,只是代国没有那个能力将农耕开发出来,主要是牧养牲口,以战马的培育做得最好。

    长期以来,代国就是依靠向外贩售战马来换取粮食,以前最大的贸易对象是鲜虞,跟代国的赵氏也有交易;鲜虞已经灭亡,智氏暂时没有插足代国的战马贸易,赵氏希望代国支援粮食会是一件难以奢望的事情。

    “毋恤年前已告知代君或可往燕购粮,不知代国是否遵循。”赵毋恤说道。

    代国跟燕国有边界接壤,几乎要被中原列国忘掉的燕国在赵毋恤这边一样是退路之一。

    或是拿战马跟燕国换取粮食,也能是“晋阳”着实无法守住先逃亡到代国,然后最终投靠燕国。

    为什么不是去投靠自家的远方亲戚秦国?赵毋恤所知的是赵伯鲁已经前往秦国,认为既然有赵伯鲁过去秦国就已经足够,能够窃取代国的国祚,或是有人去燕国发展并且发展起来,以后可以从两个方向找晋国报仇。

    是的,就是找晋国报仇,不单独是找智氏。

    在赵毋恤看来,晋国的其余家族都对赵氏动手,赵氏的仇人就是晋国
最新网址:wap.biquwenx.net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