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5章:智跞定战略(1 / 2)  我在春秋做贵族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章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最新网址:wap.biquwenx.net
    其实,还是全靠祖父和父亲衬托呀!

    只是,智瑶多少有点察觉到智跞和智申是故意让自己有表现的空间,感动和感激肯定是有,内心里则是多少有点复杂。

    多大的胸怀,或者说多么强烈的危机感,才会让祖父和父亲愿意“让贤”呢?

    当然,前提是智瑶表现出来的能力相当好,要不然怎么不是智跞和智申给智宵机会,偏偏给了智瑶这么一名嫡次子。

    这一次伏击战打完了,并且结束得相当快!

    正常情况下参战双方人数逼近十万,打起来怎么都要耗费一个月以上的时间才会分出胜负,时间拖得更长一些都不少见。

    然而,这一场伏击只是“沫之战”的延续,以战役开打的时间来算,要从赵鞅第一次率军攻打“沫”算起,并不是从智氏打伏击才开始算。

    这样一来的话,智氏只是来进行收尾,战役开始到现在耗费的时间已经有一年三个月之久,由于赵鞅率军继续兵临“沫”的城下,战役其实是远不到结束的阶段。

    智瑶对智申的建议是,他们还是要前往“沫”接着参战,不然吃相方面会显得比较难看。

    而这一次智瑶并不打算去“沫”了,他将带上俘虏以及战利品先去“黄父”,随后再将收获转交给其他人带去“智”地。

    这个“智”地是智氏的老巢,算是他们最应该用心经营的地方。

    比较可惜的是“智”的地理位置不怎么样,矿产资源相当少,有优势的地方在于开发完善,使得农作物出产量充足。

    智申对于智瑶的选择没有干预,带上一个“师”又两个“旅”前往“沫”跟赵鞅所部会合。

    接下来不出意外的话,智申就是在赵鞅麾下效命了。

    “‘沫’一再遭受攻击,城防已然破旧不堪。范氏、中行氏士气低落,中军佐麾下兵力若足,必可攻克。”智瑶的说话对象是智跞。

    这是智瑶先在“黄父”待了五天,后来抵达“新田”了。

    他们过去打了一场伏击战,折损了两个“旅”左右的兵力,抓捕俘虏两万有余,其余物资份量充足。

    智氏并没有跟赵氏平分俘虏,物资方面则是以赠送的方式给了赵氏一些。

    那么做的智氏厚不厚道,任人评说吧。

    其实智氏也没有什么不厚道的地方。他们是进行驰援,等于是救了即将战败的赵鞅,没有智氏入场的赵鞅就要败了,有智氏的入场才得以转败为胜。

    公正而论,智氏是有恩于赵氏的。虽说创造伏击战环境上面有赵氏的功劳,问题是智氏独力完成了伏击并击败联军,互相之间没有上下级的统属关系,智氏还愿意赠予赵氏物资,心该多瞎才会诟病智氏呢?

    智跞听了智瑶的不少猜测,越听心里越是欣慰,问道:“若宵别出,可予何处?”

    啊?

    不是在谈局势吗?怎么突然间问了这么一个问题。

    在这几年,智瑶都干了一些什么事,那些事情又将对智氏在各项竞争中形成多大的优势?

    各种“发明”先不用说,晋国现在乱糟糟的模样,好多“发明”和“创造”暂时显现不出威力。

    仅是在军事成就方面,智瑶先是在“共”与诸侯会猎获胜,赚了实际好处也获得了国际名声;不久前智瑶又打赢了联军一次,还让赵氏欠下了人情。

    不要看智瑶只是两次率军出征而已,要看打赢之后对格局的变化,名望等等方面的增益。

    突如其来的问题让智瑶必须进行谨慎和妥善的思考,有那么一小会之后才说道:“智出于荀,荀有小宗中行、智、辅、程。辅、程先后去其家庙亡也。如今辅氏复立,或可再复程氏?”

    其实还有一个马上就要灭亡的中行氏,问题是智瑶毛病了才让智宵去当未来可能复立的中行氏家主。

    程氏亡了大约七十年,哪怕有些人的前缀是“程”,好多跟荀氏小宗程氏根本没有血缘关系,有血缘关系的那些则是血脉已经离得很远了。

    这么一搞,智宵变为程宵,说白了就是得到一块“程”地,不算是继承程氏的基业,一切需要仰赖主宗智氏的支持。

    另外,智瑶会安排程朔进入程氏夺权,就不信智宵还能翻身。

    换作智宵成了中行氏之主,尽管中行氏在内战中损失惨重,烂船还有三千钉是吧?智瑶怎么可能让智宵去成为中行氏之主。

    智跞听了答案,可能是觉得智瑶有点狠,先是眉头深皱,后来松开眉头,说道:“便是如此罢。”

    那么,智宵这倒霉孩子,本来出场的戏份就不多,每一次还是以一种被鞭尸的方式出场,真真是够倒霉催的。

    刚才智跞皱眉,心里想的是:“瑶还是不够狠,看起来好像也不够自信,不然应该将智宵时刻留在主宗看管。”

    杀?失心疯了才用这个手段。

    养在身边当干饭人对于一个出身为嫡长子的人就够残酷的,剥夺了继承权,不给一丝一毫的表现机会,很残酷了!好不好?
最新网址:wap.biquwenx.net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