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并非是强制压下念头,而是自然而然才行,有了这个境界,才能够去够撄宁的边,你什么都不想,但天地又一切随你。
所以,不死不生,也就是半步撄宁,是入静的极高境界了。
故而,入静、回光,并无高低之分,只是侧重不同,它们合起来,才是真正的道。
“对于安平来说,分不分境界无所谓,对于后来者来说,这可是省却了数十年苦功的明灯啊,如此大善,大善。”
体系越完备清晰,对于后学者自然越友好。
嘉靖讨到了见性的三个境界,自是相当喜悦,知晓张执象如今应当是“无古今”的境界,而他自己,勉强算得上是“朝彻”。
只是回光不同于见性,是有“反馈”的。
他是大明皇帝,天然就有优势,功成身退之时,也能无古今就是了。只不过参悟有限,无法在坐忘上一一印证,入静的修为,可能就难以攀上去了,得用水磨工夫才好。
眼珠一转,嘉靖觉得问了见性,不妨让张执象把入静的境界也细分一些。
便笑道:“安平说了见性,不妨也说说心斋、坐忘?”
张执象挠头,这个肯定要三丰祖师来说才最好,不过一通百通,他来说,也是一样的,便言道:
《庄子·人间世》:“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首先要有志,不然心志不坚,外物萦绕,是无法静心的。”
“故而,心斋可分为:存志、心符、集虚。”
《庄子·大宗师》云:“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有注言:夫坐忘者,奚所不忘哉?即忘其迹,又忘其所以迹者,内不觉其一身,外不识有天地,然后旷然与变化为体而无不通也。”
“所以,坐忘首先要忘掉心迹,并忘掉为什么要起心迹。故曰‘无迹’。”
“无迹了,才能内不觉其身,外不识天地,所以才能旷然,旷达、浩大、豁然,是心与天地的连通,便是‘旷然’。”
“旷然才能大通,与天地相通,以天地为母,能够昼夜母呼吸,往来通我玄。”
“如此,便是胎息。”
“故而,心斋三境为:存志、心符、集虚。坐忘三境为:无迹、旷然、胎息。”
“空的极致是不死不生,故此为半步撄宁,返璞归真之后,无物不将迎也,便是撄宁。”
“此为入静。”
“回光三境:金华、见性、光明。”
“见性方才讲了,半步光明是天下人见我之性,而光明则是天下人见己性后再见我性,故而非文明觉悟之当口,难见光明。”
“说了高处,再仔细说说基础。”
“金华分:金华乍现、金华正放、金华大凝。”
“我们说观想天心,见先天元炁之光,其实观想的,都是虚的,真正的金华,能够看到的先天元炁之光,必须是我们对‘外天下、外物、外生’的顿悟,那一瞬间的‘灵光’。”
“有顿悟见解,入了门,便是金华乍现。”
“有了成熟见知,并且知行合一去践行,就是金华正放。”
“有了完整系统的认知,并已经有了正在走的路,就是金华大凝。”
“回光是有,而非无。”
“枯坐参禅,不见真。”
“如是而已。”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