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百五十一章 谕燕云檄(2 / 3)  大明第一臣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也。自宋祚倾移,元以北狄入主中国,四海豪杰,前赴后继,皆以抗元恢复,为毕生之志……”

    这篇檄文从一开始,就言明天下志士,反抗元廷不曾断绝,红巾是集大成者,而大明朝就是继承这一股法统……

    毫无疑问,这就是当初张希孟在崖山之时,倡导的内容。

    如果如同历史上的那样,没有这一套主张,朱元璋就必须承认元廷正统地位,然后才能阐发抗元道理。

    可是有了张希孟的理论支持,老朱的底气一下子就足了起来。

    咱未曾反叛元廷,奈何元廷无有人君之福!

    “元之君臣,不遵祖训,废坏纲常,有如大德废长立幼,泰定以臣弑君,天历以弟酖兄,至于弟收兄妻,子烝父妾,上下相习,恬不为怪,其于父子君臣夫妇长幼之伦,渎乱甚矣。此乃胡风横行,社稷蒙生。故有识之士皆曰,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老朱利用这一段,痛骂元廷荒唐,天下纷乱,皇室胡作非为,正是胡风侵染,败坏华夏,故此需要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故君失其道,又加以宰相专权,宪台报怨,有司毒虐,于是人心离叛,天下兵起,使我中国之民,死者肝脑涂地,生者骨肉不相保,古云:胡虏无百年之运,验之今日,信乎不谬!”

    ……

    朱元璋抑扬顿挫,声若洪钟,痛斥元廷之失……在校场之中,除了满朝重臣,军中将士,竟然还有应天百姓,三教九流,齐集于此。

    甚至也先帖木儿等人,也有幸参加誓师大典。

    面对老朱的痛斥,也先丝毫不觉得什么不对。

    元廷确实烂到了极点,已经无可救药,赶快毁灭了算了。

    朱元璋痛斥元廷之后,随即话锋一转,“予本淮右布衣,因天下大乱,为众所推,率师渡江,居金陵形势之地,得长江天堑之险。时至今日,疆域辽阔,西抵巴蜀,东连沧海,南控岭南,湖湘汉沔,两淮徐邳,皆入版图,奄及南方,尽为我有。民稍安,食稍足,兵稍精,控弦执矢,猛士云集。予恭承民心,罔敢自安,故起大兵,择良臣,誓师北伐,解民倒悬。不敢有须臾迟疑。”

    老朱这几句话则是追忆自己发展壮大的过程,有指出虽然准备尚有不足之处,但是救民心切,也就顾不得什么了。

    精兵猛将,贤臣督师,这自然说的是张希孟。

    一篇檄文说到了这里,也差不多要收尾了。

    “朕虑民人未知,反为我雠,絜家北走,陷溺犹深,故先谕告:兵至,民人勿避。予号令严肃,无秋毫之犯,归我者永安于中华,背我者自窜于塞外。予恐中土久污膻腥,生民扰扰,故率群雄奋力廓清,志在逐胡虏,除暴乱,使民皆得其所,雪中国之耻,尔民其体之!”

    “如蒙古、色目,原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故兹告谕,想宜知悉。”

    老朱将檄文念完,在场军民百姓,悉数跪倒,山呼万岁。包括也先帖木儿等人,喊得尤其大声。

    天子再次申明,蒙古、色目,愿意归附,与华夏之民无异。

    从此之后,他们皆是华夏之民,当真是天命造化,福泽不浅!

    朱元璋念过之后,一转身,张希孟急忙上前躬身。

    “督师张卿!”朱元璋满脸红光道。

    “臣在!”

    “朕命你总揽兵权,北伐燕云,光复故土,重兴华夏!”

    张希孟稍微一顿,随即大礼参拜。

    “臣,谨遵圣旨!此战大胜,不负陛下,不负苍生!”

    朱元璋满意点头,随即摘下腰上的宝剑,递给了张希孟,而张希孟的佩剑则是被老朱接过,放在了一旁的托盘上。

    “先生当持此宝剑,扫荡元匪,匡扶中华!”

    “臣遵旨!”

    张希孟握紧明显沉了不少的宝剑,大步走下高台,随即翻身上马,抽出宝剑,高高举起。而后又纵马驰骋,从一队队的明军前面掠过。

    大家伙看得颇为惊讶,好家伙,原来咱们张相公还是文武双全,这骑术很高明啊!

    张希孟还能说什么,他也是南征北战这么多年,岂能连马都骑不好?

    张希孟纵马掠过之处,万胜之声,声震云霄,气冲斗牛。

    终于,张希孟从所有队伍面前掠过。

    他立身军前,高举佩剑。在张希孟身后,又出现了一杆大旗。

    火红的旗帜,迎风飞扬。

    在旗帜上面,有四个字:克复燕云!

    见到这一幕,在场的不少人突然觉得眼睛酸涩,有泪水忍不住流出。

    自割让燕云十六州算起,已经四百余年。

    这四百余年间,中原大地,遭受了一个又一个失败,国土沦丧,黎民变为牲畜牛马……多少仁人志士,意图恢复,结果功亏一篑,甚至无故冤杀。

    累累白骨,万千血泪。

    今日,终于有了足够的胆气,可以恢复燕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