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九十四章 国号(2 / 2)  大明第一臣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章

 刘伯温也在旁边听着,他突然一振,竟然是这样简单吗?

    他不由得看向张希孟,却发现张希孟正在低头,奋笔疾书,似乎在写着什么……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曾经的工匠把手艺视作生命,祖辈传承,死抱着不放,宁可丢了性命,也不愿意放弃。

    想要成为他们的学徒,困难重重。

    什么传男不传女,更是铁律。

    有太多人宁可把手艺带到棺材里,也不愿意教给外人,因此有许多手艺失传……唯有在几百年后,拿到了侥幸传承下来的文物,进行分析揣测的时候,才会感叹老祖宗的精妙技法,哀伤为什么会失传。

    就连张希孟也曾经一度以为,只要弄个专利法,让技术变得有价值,可以获得足够的利益,工匠就会主动拿出来,如果还有人不愿意,那很简单啊,就是利益还不够啊!

    不过到了现在,张希孟发现这问题似乎不那么简单……就拿简单的传男不传女来说,像倪氏那种情况,把看家的本事教给她,还不被公婆抢走?她连自己的命都保不住,被逼着殉夫,就只有死路一条,难道还能保住祖传的手艺吗?

    士农工商,工匠的地位很低很低,多数十分贫穷,也没有土地什么的,全靠着手艺维持生计。

    一家人的命都拴在这上面,是区区利益就能解决问题的吗?

    只怕不行吧,就算有专利,挣来了钱,他们又如何守得住?还不是要被人夺走!

    所以说,不解决根本问题,不让他们放心,想要促使技术传播,怕是没有那么简单。

    这个道理跟农户不愿意种经济作物一样,还是个安全大于经济的逻辑。

    而且更让人无奈的是,由于工匠只能靠着手艺活着,他们就只能没命地狂卷,把一个技术,提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从而形成壁垒,阻止外面人进来。

    慢工出细活,用高超的技艺,不惜工本打造精品,力争靠着每一件东西,获取最大的利润,而不是薄利多销……这种模式,在几百年后,在传承的老手艺,精致独特的工艺品上面,也能看到影子,大约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了。

    让人很无奈的一点是,这种手工作坊的模式,跟工业化,规模化的大生产,是完全背道而驰的。

    跟那种以效率为第一的生产模式,也是不一样的。

    张希孟至今还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为什么这块土地,没有孕育出工业化,为什么那个萌芽,很难生根发芽,壮大起来。

    或许这也是其中原因之一吧!

    发展生产力,这句话说得很容易,鼓励科技进步创新,也很容易,但是什么样的土壤,才能推动这行,有什么样的条件,才能玩这些游戏,似乎还没有人能说明白。

    不把这个逻辑理清楚了,似乎有些事情,只会事与愿违。

    张希孟觉得自己接下来或可以在这个方向上下下功夫,如果路走通了,他或许可以含笑九泉了。

    在浮梁州,景德镇转了足足十天,写了多达三万字的总结,期间收到了朱元璋三封信,在他的不断催促下,张希孟这才恋恋不舍,返回了应天。

    张相公回来了!

    朝野上下,都忍不住瞩目。

    时至今日,当真没人能忽视张希孟的影响,举足轻重,身系天下,丝毫不为过。

    “张相,你可算是回来了,上位不止一次问过,接下来就要登基称帝,这个国号要怎么定才好?”宋濂见面就问道。

    随后他又注意到了模样骤变的刘基,揉了揉眼睛,好半天才认出来,两个老朋友,相拥而泣,相约彻夜长谈。

    回过来说国号的事情,宋濂沉吟道:“张相,我琢磨着原来咱们定国号为华夏吴国,能不能把吴去掉,直接叫华夏呢?”

    宋濂也是凄苦,张希孟一再提高格局,能配得上老朱的国号真的不多了,要不干脆整个狠活儿算了!

    这个提议把张希孟也给弄愣了,国号华夏,倒不是不行,只是稍微有那么点问题……

    “宋学士,你说如果国境之外,那些地方该怎么办呢?”

    “这个……自然是化外蛮夷之地!”

    “那,那如果他们沐浴王化,尊奉中原正朔呢?如果还视为蛮夷,是不是有点不近人情了?”

    宋濂沉默了,“这个……我还是没想过。”

    刘基突然笑道:“华夏为天下,国号另外想一个就好,张相应该是这个意思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