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ap.biquwenx.net
诸葛瑾与诸葛亮从新城沿着伊水策马北行,不疾不徐,一路上诸葛瑾正好顺便沿途观瞻河南尹在二弟治理下的新气象。
至于他带来的移民和基层官吏,还要在新城多盘桓一两日,等着坐船转移。因为移民哪怕只是带了必要的随身财物,转移起来依然太过沉重了,走陆路是不得已而为之。
从益州移民来河南尹,全程九成以上的道路都能走水道,只有南阳郡与河南尹之间、经过鲁阳-梁县的那一段,要走一百多里陆路,这段是翻越伏牛山的路程(东边的嵩山更难翻,所以宁可翻伏牛山)。
从梁县到新城之后,因为新城濒临伊川,诸葛亮提前筹集了一些伊洛水流域的民船在此等候,移民到了之后可以直接上船,再转移最后的两三百里路。
诸葛瑾一路走马观花,看了新城县(今伊川县)到龙门伊阙关之间,沿伊水几十里路上,农田都粗略翻整过了,烧荒露出了微微发黑的肥沃土地。
百姓们还有普遍住上瓦房的,甚至有些瓦房看起来还比较新,都没人住,应该是诸葛亮征发徭役施工、造给新来的移民住的。
诸葛瑾不由感慨起这地方居然还挺富庶。
“雒阳残破多年,之前司空让我组织移民,把今年的益州移民拉到这儿来,我还以为是百废待兴之状。
居然百姓还住得起瓦房,虽然有些掺了草辊茅茨、采椽泥糊,毕竟看得到砖瓦痕迹。贤弟治理河南成绩不小啊。”
诸葛亮内心得意表面谦逊地微微一笑:“这没什么,只要善于统筹,重建雒阳周边,还是比那些真正苦寒荒僻之地要容易的多,毕竟这儿基础好。
当初率经战乱,遍地火焚,可毕竟不可能把砖瓦木石都烧尽。尤其城南皇家园林众多,有些地方已成断壁残垣,其实有心管理的话,还是可以回收回来不少可用的建材。
烧荒的时候,把拆下来整理好的废旧砖石瓦当码好,堆上要烧荒的草木,再过一次火。草木灰吹去,留着当肥料,那些建材就能重新用了。
造民宅也不用太讲究,就算砖瓦变脆,也好过直接用草辊茅茨绊上黄泥砌墙筑顶。李师是变通之人,陛下也豁达圣明,不似怀帝时不可言父兄过、不敢拆毁南郊皇家园林残迹。”
诸葛亮侃侃而谈,把他修复雒阳周边的心得,说得很是头头是道。他这番治理,却比后世历史书上津津乐道的“丁谓修汴梁,一举而三役济”还要高效井然。
丁谓修汴梁宫室、街衢的故事,是记载在沈括的《梦溪笔谈》里的,被认为是宋朝那种商业社会下,政府工程高效的典范了。
但丁谓也不过是挖汴梁大街取土、挖街后通汴水运其他外需建材物资、最后再把建筑垃圾填埋回去修复汴梁的大街。
要比对施工人力的节约,诸葛亮直接把经过战火后宫室和皇家园林已经用不了的淘汰旧建材,拿来置换给民宅,废物利用方面,已经不可能再加强了。
至于“建筑质量”问题,说句实话,如果诸葛亮不这么干,新移民和雒阳周边原本的百姓,也不可能有财力去用砖瓦石头造民房。
废旧的砖瓦就算质量再差,也比老百姓直接用草辊加强黄泥巴要好得多。
之前雒阳地区的统治者之所以没这么干,一方面是朱儁时期不敢随意拆用废弃皇家园林的建材,刘协活着的时候也不便拆他爹留下的遗物。
袁术袁绍二贼入主雒阳期间,则是完全没话心思精力好好经营这些领地。袁术是没时间,袁绍则是觉得这是一块前沿战区,建设好了也未必长治久安。
现在刘备派了李素来,才算是真正对雒阳周边有了主人翁的意识,好好种田,觉得种得好了成果收获都是自己的。
只有当自己的地盘来种,种田才会种得好。各种实用主义的法子都会想办法用,而不是担心犯官场忌讳朝廷忌讳而不敢做事。
其实,哪怕诸葛亮这一个月的“大拆大建、弃废修新”,也不是完全没遭到攻击。
长安那边,有些眼光不好使的御史监察型的官员,纳言官,也有弹劾诸葛亮“拆除灵帝园林”。只不过刘备是呵呵一笑,直接丢到旁边没理会。
刘备这样幼年时家族跌回草根再慢慢爬上来的皇帝,比其他诸侯都懂民间疾苦,他压根儿不在乎这些东西。
就算雒阳将来成为新都,需要“另建奇观”,他也放心完全托付给李素决策,反正那些“先帝”留下的东西,在刘备看来拆起来完全没有心理负担,反正一切以效率为主。
而且,李素那么稳健的人,他本来就是这么干的。
在默许诸葛亮尽量废物利用拆废弃园林建材的过程中,李素早已“巧立名目”表示要对灵帝留下的一些东西进行“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进行“继承与发展”。
毕竟李素自己也有“水利专家”这方面的人设,他对于灵帝的问题,基本上是定性为七分过、三分功,这也是刘备政权对桓灵问题的一贯态度。
哪怕刘备登基的时候,是学的光武帝。光武帝刘秀迈“成哀平
最新网址:wap.biquwenx.net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