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米亚谈不下来、直接在东黑克兰制造别的事端、争取谈“进两步退一步”这种交换条件,都已经被国际社会觉得太野蛮粗暴、直来直去,属于少数情况。
体面点的玩法,哪个不是“克里米亚谈不下去了,那就到叙利亚/犹大/也门/阿富汗搞点别的筹码,然后用其他大洲的几个利益捆绑起来当添头、交换谈欧洲问题。”
但是,古人是真没有把双边外交往多边外交嵌套的思维习惯。
甘罗懂得“把秦赵双边关系嵌套到秦赵燕三方关系里谈”,让赵国人把从秦那儿吃的亏去不要脸撩拨他的燕国那儿找回来、转移仇恨,就已经是很先进了,凭这一个思路就能十二岁当到上卿。
但战国末期那点东西,跟李素那种把刘孙、刘曹关系全部统筹到刘袁关系里一起算计的统筹程度相比,那简直差太远了。
汉朝的四百年大统一里,也没条件实施复杂的多边关系统筹。毕竟天下一统,一家独大,大汉不可能也懒得拿一堆小鱼小虾相互算计。因此这方面所有谋士文官的经验都是严重欠缺的。
诸葛亮着实被李师又好好上了一课,觉得开了一个深渊一样的新坑,够他再努力钻研琢磨几年了。
……
关羽本来只是想嘉许一下诸葛亮、告诉他此战之后一定在陛下面前全力举荐他升官,顺便也鼓励诸葛亮好好干,后续的决战时更好的出谋划策。
被诸葛亮这么条分缕析有理有据地谦虚了一番后,关羽才琢磨出其中回味,真正理解了李素在其中埋的伏笔有多出彩、多不容易。一时之间,竟有些不好意思,觉得就算后续击败了袁绍,相当一部分功劳也得分出去。
那种感觉,就像是诸葛亮客串了日漫里的“时停解说员”,没有诸葛亮这么专业的人在旁边“砸瓦鲁多”捧哏,外人就算看到了李素的招式,都不知道李素的招式有多难想到、多么亘古未见。
“伯雅那边,我到时候自然也会感谢他的,此战胜了之后,到陛下那儿表功,也不会少了他。不过,诸葛贤侄,还是先说说,袁绍被许攸撺掇转守为攻后,我们战术上该如何安排?你足智多谋,可有额外教我?”
关羽很谦虚地主动向诸葛亮请教。
要论堂堂正正的大军作战,关羽当然不虚任何人。他现在实打实有补充完备的精兵十五万,守势对付对面三十万的进攻,也有把握不玩花活赢下来。
只是诸葛亮表现太好,他忍不住精益求精,有所期待。
诸葛亮收起折扇,诚恳剖析:“如今还没开打,也没有太多用计的空间,还是要走一步看一步,等袁绍进攻中部队脱节、出现破绽、首尾不能相顾。
正所谓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寻常诸侯将兵,不过十万。袁绍虽好谋无断,但领兵堂堂正正而战之能,恕我直言,倒也不在高祖之下,我以为他将兵十万时没有问题的——
当然,高祖之能,在于用人御下,不在征战,这方面袁绍差太远了,所以,我并非有意对高祖不敬。”
关羽摆摆手:“诶,别咬文嚼字了,所以咱喊你私下里聊,没那么多忌讳。你就是说袁绍直接领兵之能不亚于大哥,我也不会计较的!”
关羽这方面是完全不拘小节,关起门来什么都敢说。不过他的话倒也是算话糙理不糙,刘备这辈子也缺乏带几十万人规模的大兵团把仗打好的经验,当然几万人的小规模战斗战术调度还是很不错的。刘备最大的特长,也是用人,不是亲自厮杀。
诸葛亮微微一笑,停止这种扯皮,继续说道:“我说袁绍直接将兵的效率,不过十万,那就意味着他三十万大军来攻,肯定要兵分数路,或者有援军合后,这就有让他分割脱节的机会。如果扎堆一起上,就会拥塞难以展开,白白丧失掉外线作战的兵力展开优势。
我以为,袁绍最容易选的主攻还是河内-河东南部,这条战线濒临黄河,是最好推进的,大军军需后勤也最容易解决,从邺城到黎阳、沿黄河运输即可。
所以三十万人里,这一路投入的会最多。至少前军就是十万,后续还有援军、预备队,就是累计放十五万甚至十七八万,都不奇怪。
另一路,就是由上党反攻河东北部的临汾地区、汾水流域。这条路后勤比较困难,损耗也大。但考虑到袁绍不准备旷日持久相持,而是速战速决,所以短短两三个月之内的进攻后勤损耗,他应该也忍得了。
考虑到敌军总共有三十万,这一路可能也会投入近十万。至于第三处战场,暂时不好预判,就要看打起来之后,袁绍具体安排了。
从太原郡顺汾水而下、与上党军夹击临汾,是一种选择。或者从太原郡往黄河边、在壶口瀑布以上就西渡黄河,骚扰我大后方,也是一种选择——不过后一种选择后勤会更加困难,不支持大军绕后奔袭,或许只能以骑兵部队,骚扰河套。
我方的思路,无非是随机应变,看袁绍这三路进攻方向,哪一路适合稍稍放进来,只要与另外两路脱节,过于冒进,就有机会。
一开始,我们防御绝对不能显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