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9章 一纸能抵十万兵(再次五千字大章,追赶主线时间线)(2 / 4)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但‘南匈奴迟早不稳’,这个迟早究竟是多久呢?朝廷枯竭,远水不解近渴。

    如若强征南匈奴,会导致羌渠单于一年半载之后才不稳,甚至数年后才逼反,那么眼下就该征!匈奴人不会连这点压迫都受不了吧?总不至于第一次不给钱征,他们立刻就反?

    而且,箭在弦上,已经不得不发,羌渠单于跟何进虚与委蛇,也只是说秋草马肥之后再南下,没说不南下。我们不写这封信,羌渠单于最终还是会南下的,我总不好从中作梗阻挠何进。既然如此,迟不如早,说不定靠着这些兵,还能尽快压制幽州乱局。”

    刘虞都把话说这么明白了:征发不征发是何进的锅,他们宗正府的人推动,只是加速这个进程,结果不是他们决定的。

    既然如此,李素觉得他已经仁至义尽,而且已然撇清了全部“你为什么不提醒”的嫌疑。

    咱就当一把宋义,预言一次“项梁之死”,长痛不如短痛吧。

    李素拱手应诺:“既如此,素愿效犬马之劳。还乞一封宗伯原先与胡酋之间的抚慰书信,好让卑职习学宗伯的口吻措辞、称谓礼数。”

    刘虞便翻出一封原先在幽州做官时,跟胡人酋首往来的旧书信,内容不太敏感的那种,递给李素当面揣摩。

    李素略微看了一会儿,便提笔开始写,居然都不用怎么想。

    “这李伯雅写这类书函,竟如此轻车熟路?怕是卢子干劝诱胡酋,都没他这么利落吧?”

    刘虞光是看李素下笔的速度,就是微微一惊。

    李素之前的文笔速度,已经惊讶过很多人了,从刘备到张郃,都见识过。

    但刘虞却是第一个见识到李素写外交文书速度的人。

    他脑中第一印象想到的对比参照物,就是卢植卢子干——

    卢植的职务是尚书。汉朝没有翰林院一类专门帮皇帝蟹圣旨的文学机构,所以少府卿下面的六曹尚书,其中有一项职责,就是帮忙草拟诏书。

    卢植在六曹尚书中以知兵事著称,往年何进还未揽权矫诏之前,皇帝给南匈奴、乌桓、鲜卑那些的单于、酋长下诏书,都是卢植写的,卢植就相当于汉末外交国书写作的第一高手。

    须臾之后,李素就把东西递给了他。

    除了字丑了点,别的暂时没看出毛病。

    刘虞也不在乎字,反正要亲自再抄一遍的,他关心的是劝诱的借口。

    “匈奴诸部,汉眷之盛,起于昭宣,衰于哀平,不过八十载……乌桓诸部,汉眷之盛,起于光武,盛于明、章,至今百五十载……”

    李素在劝说信中,直接就对比南匈奴和乌桓,被汉朝皇帝重用的历史。

    原来,南匈奴内附的时间,是比乌桓更早的,因为汉武帝的儿子昭帝的时候,匈奴就分裂了,南匈奴就内附当了汉朝的雇佣兵。

    但南匈奴当雇佣兵、每年有固定钱拿的好日子,只持续了几十年。

    后来到光武帝中兴,汉朝皇帝最信任的雇佣兵民族,就换成了乌桓。

    这里面原因是什么呢?匈奴单于估计都没透彻想过,但李素帮他们想了一条:

    是因为新莽代汉的时候,南匈奴当时认为西汉气数已尽,所以也没打算再为大汉尽忠、跟王莽保持距离。所以等刘秀重兴汉室,当然要另外找一派一贯支持他的!

    其实说白了,乌桓人也是匈奴当中的一部、再次分裂出来的。

    确切地说,乌桓当年就是位于河北的南匈奴。而“光武距河内”,刘秀是从河北起家的,所以他就要把“外族雇佣兵领军饷”这个好处留给最早支持他的外族嫡系!至于那些王莽代汉时跟着王莽走的,你们就别想再有拿钱当兵的好日子了!

    这才有了东汉后来近150年里,乌桓族每年能领到平均两亿钱的雇佣兵军费,可以给汉朝拿钱打仗,而南匈奴只有在特别吃紧的时候才能偶尔拿一笔!

    150年了,乌桓人为汉朝打了那么多仗,也累计收了将近300亿钱。

    把这些历史分析明白后,李素在信中话锋一转:现在,乌桓人短视,无非是因为他们以为汉室即将衰微。可大汉四百年威烈,岂是那么容易倾颓的?

    如今朝中有能有威望的汉室宗亲那么多,就算形势危急,破而后立的机会也是大得很!

    到时候,羌渠单于今日的雪中送炭,便可以至少在为子孙后代再谋一份150年的长远工资!乌桓人如今不靠谱,你们却靠谱,等汉室三兴、朝廷有钱之后,再要外族雇佣兵,可不就永远长久雇佣你们了么!

    当然了,李素的具体措辞,还是比较隐晦文雅的,他不会直接写那些大逆不道的话,只是作为外交骗术,这么铺张一下。

    刘虞看了之后,脸色也是数变。

    他的第一反应,就是觉得李素这番长远考虑的话,成功说服羌渠单于的概率太大了!条件也太有诱惑力了!

    李素把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的道理写得太精辟了。

    谁让后世那些欠包工头项目款,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