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百零八章 赵嘉的自辩!燕为天下之所忌!(1 / 3)  大秦开局时间倒退三十秒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章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最新网址:wap.biquwenx.net
    大殿上。

    礼乐顿时停滞,赵嘉和太子丹,燕王喜的酒都还没有放入嘴中,这来人的喘息声和紧迫感,顿时让人心头蒙上了一点阴霾。

    群臣面面相若,一个个脸上写满了不安。

    这前几日大军已然调集去了赵国,如今,忽然闻讯,难道有何异变不成。

    燕王喜等人纷纷将手中酒樽放在了案几上!

    只见,探马还未来得及让自己的气息平静,大声的说道:“大王,前线千里加急,魏国,魏国,被是秦国灭了。”

    “哐当”一声。

    蓟城王宫中,臣子手中的酒樽,纷纷跌在了地上。

    素来胆小的燕王喜,更是惊得差点没晕厥过去,即便强忍着心头的惊讶,此时回过神来,也不由指着来人闻道:“你,你说什么,魏国,没了?”

    姬丹闻言,已然暴喝一声,说道:“说,到底是怎么回事,魏国怎么可能被灭。”

    然而,赵嘉也被吓傻了,要知道,他现在的身份是质子啊。

    探马道:“半月之前,秦国王贲围困大梁城,谁知当日,天下大水,淹没济水,渭水,那王贲似乎早有准备,决堤于莆田之园,整个大梁城百万军民尽数被淹没,十不存一,魏王直接死于大梁,如今,魏国之土已属秦国。”

    此时,朝堂哗然一片,一个个面露惊呼。

    此前,燕国国书于赵国,让赵国将赵嘉到燕国来做质子,这其一,不管这场战争是胜是败,燕国都占据了主动的地位,赢了,因为燕国有质子,所以并不惧怕赵国,然而如输了,有这个质子扣押,必然可以消灭秦国对燕国的痛恨,是为双赢的一个局面。

    但是,这个双赢的局面还有一个重点,那就是建立在魏国在秦国的背后。

    让秦国不管是用兵征战,还是攻打列国,都不能倾尽全力。

    这一点,作为列国来说,都是深知杜明的,然而,秦国必然也是清楚这一点的,但是,这又如何呢,因为没有人能够有办法在四月十五之前灭掉一个魏国啊。

    这南北而携秦的局面就这么轻易的给破了。

    然后,这一切来的是那么的突然。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然而此时,所有人立刻联想到的便是赵国。

    秦国为什么这么做!那不就是因为要对付赵国吗。

    准确的说,应该是燕赵连军才对。

    可是,燕国出兵,那是因为看在有胜算可图啊,可是魏国现在都被灭了,燕赵的胜算呢。

    魏国的覆灭。

    打破了姬丹和燕王喜的谋划,也就是说樊於期的双赢局面,必然要破碎啊。

    也就是说,现在的燕国立刻回到了当初的那个情况,如果不帮助赵国,那秦国下一个就会来对付燕国,如果帮助了赵国,得罪了秦国,万一秦国来攻打燕国会怎么样。

    燕王喜紧张的颤抖,看着一个个将脑袋都低下的臣子,悲痛切惊恐的说道:“这叫寡人如何是好,如何是好啊。”

    然而,立刻有人上前说道:“大王,这格局再变,已是脱缰之马,我等此前的谋划,便行不通了,现在若是继续相助于赵国,怕是会得罪秦国,以臣的意见,应该速速快马至易水,收回兵符,在做商议才是啊。”

    不过,此人刚一说完。

    便有人连连道:“不可大王,如今的局面已然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一旦不甚,不是伤人,而是伤己,若是收回兵符,定可危及社稷,如今离四月十五已在顷刻之时,秦国携灭国之危攻打赵国,赵国如何能抵挡,一旦三晋尽数覆灭,亡燕便在趾股之间,若要留存燕国八百年社稷,必要联合赵国于秦国愤死一战啊大王。”

    燕王喜连八万人的赵国都输了。

    现在一听说要对抗灭了两个国家甚至说三个国家的秦国,这如何有胆量。

    他不由将目光看向左右。

    臣子们纷纷各抒己见!

    “大王,事不可为,或可请和啊!”

    众人纷纷看了过去。

    “请和?”

    “两国相争,那就请和,现在没有争斗,那也请和?”

    姬丹看向李大夫,大夫说道;“大王,秦国外政军争之长策大谋,一直以来,都是攻远而不能治,何如安抚?攻邻而征地,得寸为秦之寸,得尺为秦之尺,融入本土,一体而治,步步延伸,秦若攻克赵,若其治必要十余年不可,由此我燕国若是主动请和,便可适逢其会,必为秦所答应,此时,燕齐皆连横于秦,秦国的目光定会朝向南方的楚国而忽略我燕国,那个时候,齐国便可从曾经的连横中彻底的苏醒,联手我燕国,以东方之地,抵抗西垂之秦,形成三分之局,或无不可啊。”

    李大夫的话根本意识就在于,我燕国从来没有对抗过你秦国。

    你秦国的国策,历来都是结交远方。

    因为那里的土地里咸阳太远了。

    你想以现在的郡制来治理赵国的土地,还要面对北方的匈奴,那不如在
最新网址:wap.biquwenx.net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