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三十章 定位(2 / 2)  谋明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章

年就会发一次大水,原本的鱼米之乡顿成泽国,百姓辛苦种地一朝被毁,就养成了懒惰刁滑的地方习气,黄泛区受灾越重,地方民气就越不好……换了富裕地方的人,隔几年家产全毁一次,怕是禀性脾气也好不到哪去。

    云梯关这里的麻烦,就是因为水灾之后的排水不畅,天气干旱,天长日久之后盐份在田亩里堆积凝聚,从这里到泛黄区域,大量的盐碱地都大体处在这些地方之内。

    到了晚间,大片的盐檩犹如冬天下过雪的雪地一般,白花花一片……

    在这样土质的地里想高产,那也真是想瞎了心了。

    李国鼎便是在此时苦笑着道:“就算我竭尽全力,想要在咱们这样的地里种出江南那样高产的收成,也是绝不可能的事情……祖坟里就没有那颗蒿子,祖祖辈辈,都是这么过来。我在田亩的事上那么用心,也就是想多收点儿是点儿,闲着也是闲着,力气这东西是用不尽,使不光的。”

    李国鼎诉苦之后,闵元启也是动容道:“果真是千难万险,着实不易,越是如此,李百户就越是令人敬佩。”

    闵元启知道李国鼎和父亲当年交情不坏,当初父亲就赞叹李国鼎的心思和人品,若天下当官为吏的{ o m首发}都如此人这般,大明怕就不会到眼下这般田地了。

    李国鼎苦笑道:“可惜没甚卵子用……江南的上好熟田一亩最高收六七石,平均也有三石,咱们这里,千辛万苦一亩不过收一石半,最多两石,稍不用心,亩产一石都难……”

    江北这里也是一年两季收成,多半人家是一季麦子一季稻,六月收麦,七月种稻,入秋后收了稻米作养一下田亩就下麦种,这样一年两熟,是将田亩的利益最大化。

    当然也有人种豆子,高粱,小米,也有人开始学着种土豆和玉米等外来的作物,只是面积小,人们也不知道怎么吃这外来的作物,所以受众颇少。

    真正要推开这些外来作物,并被人广为接受,最少还得得三四十年之后了。

    按中国农民的平均寿命,这已经是过去两代人了。

    亩产一石,甚至不足一石,一年两季不过两石粮,还得上交子粒粮,军户还得替军官们免费种地,还有各种操练任务,隔一年还得当运军北上,连揽工的机会都没有了。

    就算是民户,也是有大量的徭役和各种压榨,军户们衣食不给,民户们又好到哪去?

    整个大明,也就是江南地方富裕,百姓的平均生活水准较高,所谓的康乾盛世,平均肉类和主食的消耗最高峰,也就是大明万历时期的七成左右,所谓盛世,不过如此。

    “粮食是根本……”闵元启对李国鼎道:“要说现在的财力,养一营兵是绰绰有余,还有余力做别的事,既然能做,就得抓紧做起来。咱们云梯关这里十个百户所正军余丁怕是超过五千丁,开出来的田亩,我叫人核算过,怕是有三万七千多亩,就算这样,临海地方还是有最少好几万亩地可开,这些地抛荒可是太浪费了。以我之意,我打算将现有的几万亩地,加上可开荒的荒地全部利用起来,成立一个农业司,招募徐州海州一带的无地百姓过来种地垦荒,若有地十万,差不多招募两千户,五六千丁也就差不多了。”

    李国鼎摇头道:“很多地得开挖沟渠引水,或是用水车,一户种五十亩,光是引水就太难了。咱们这里不比北方,要精耕细作,越是往南,一家一户种的地就越少,苏松地方,平均一家一户能有三四亩地就算不错了,每家五十亩,怕是伺弄不来。”

    “无非是畜力不足。”闵元启早就想过了,当下沉声道:“咱们中国这几千年下来是越来越穷,先秦春秋之时耕牛挽马数量都比现在多。生齿渐多,土地渐少这是最主要的原因,为政者考虑的不长久,只知道将百姓当牛马使,亦是要紧原因。我已经知会朱家,此后不光是购买战马,耕牛,挽马,健骡,只要能拿来耕地的,都是要多买,只要畜力充足,一户种五十亩是稀松平常的事……”

    中国的情形确实是如闵元启所说,人口密度越来越大,加上土地兼并,王朝兴衰更迭,不重技术导致的经常性的技术断代,在很多事上都不是随着时间推移有所积累而进步,相反而是退步。

    比如齐民要术上的很多农业和相关器械的记录,在大明所剩无已。

    天工开物这本书上发展出来的器械和技术,到了清朝又是成了天书,技术断代,信息传播不畅,就算有实用的科技,也最终成了蒙尘的故纸一堆。

    到了明亡清兴时,不谈欧洲已经开启大航海时代,到时抢夺全球的财富,民间的生活水准也是蹭蹭向上,把中国越甩越远。

    就算是人家黑暗的中世纪,得益于封建城邦制度对民间的剥削程度较低,加上还有较多的耕地和相对少的人口,其农业和畜牧业也是在中国之上,人均肉类,蛋类,奶制品的摄入也是一直超过中国这边,最少在西欧那一块是一直如此,中国这边男子当牛马在前,妇人扶犁在后的情形,在畜牧业发达的地方是完全的不可想象……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