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百四十三章:庞然大物般的明联(完)(4 / 4)  日月永在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章

关键点。

    生产力水平。

    牛奶是再生品,什么是牛奶的生产力?

    奶牛本身、养殖规模、奶牛的育种工艺和卫生健康工艺、牛奶消毒工艺。

    这些生产力提高后,牛奶廉价,百姓不用去刻意节俭也能随时消费,这就是生产力带来的生活质量进步。

    而怎么促进生产科技进步呢?

    就是朱允炆和内阁现在正在做的事,退耕转产。

    以前养牛户是一百人,现在变成五百人。

    这是通过堆积人数来提高生产力,这种方式叫做原始的生产力提高。

    但五百个奶牛户他们的经验会不会帮助奶牛育种的技术、防疫卫生健康的技术提高。

    五百个不行五千个呢。

    工部研究火药技术的工匠是两千人,后面变成两万人,二十万人。

    出不来一个中国的诺贝尔?不要说什么没有理论支持就不行这种迷信西方科学的话,最早的理论形成不还是实践出来的。

    硝化甘油加上硅藻土加上碳酸钠是炸药。

    工部的工人自己发现自己命名,就叫张三加李四配点王五。

    不行吗?

    核心的东西还是那个东西,不过换了个名字而已。

    把这个名字和工艺流程写到书上之后,不就成了后世奉为圭臬的理论吗?

    钢铁技术中国几千年领先西方,唯独在工业革命后被反超。

    就是在再生产环节中有经验的操作工少了。

    而再生产环节的端口处,消耗大了。

    原材料到不了再生产环节就没了。

    明清数亿人,数亿张嘴等着吃饭,经济内卷化严重至极,边际效益几乎等同于零,百姓连活下去都难,王朝周期律避无可避,在那种环境下谈生产力,这是耍流氓。

    我们要看到的是,英国在工业革命之前,他们的内卷化也是极其严重的,但他们找到了一条青云大道。

    那就是殖民。

    通过外殖民的方式来输出国内的内卷化,然后将国内的生活环境低廉化,大量的农业原始劳动力转化为工业劳动力,有经验的工人师傅多了,量变就引发了质变。

    而在殖民的初期,约翰牛也烧粮。

    就是还没准备好。

    他们为啥不拿粮食到清朝换奴隶呢?

    清朝社会的边际效益在十八世纪随着人口大爆炸已经到了危险线,怎么发展都是原地踏步甚至步入深渊,更别提自己还玩闭关锁国,拒绝学习新技术来进化国内生产力了。

    大陆均势政策是约翰牛对外的基本方针,他们当然乐意看到东方这个老大帝国自我毁灭,然后好让他们趁虚而入,把中国也变成殖民地。

    粮食这个生产品是一切再生产品的源头,哪怕是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火炮。

    攥住粮食,就能打通无数再生产链条,从而将大明社会各个方面的物价全部打下来,将生产力的进步以数量催生质量的方式来推动。

    如此无限循环下去,大明的各行各业,每个角角落落都会迅速繁荣,生产力的水平也会一天一个样,进入所谓的科技大爆炸阶段。

    不敢说卫星上天、高铁直达这种幻想。

    起码也要做到蒸汽装船,浓烟滚滚,巨舰大炮,彼岸往返的水平。

    今日朱允炆在泉州登船,半个月后登陆孟买。

    为了这个梦想,朱允炆一直在做,每一个环节和进程,他和严震直,和整个内阁每时每刻都在关注着,都在小心翼翼的保驾护航着。

    还是朱允炆向朱桢说的那句话。

    “六叔莫急,给朕一点时间,也给时间一点时间,你现在在西北看到的是朕眼下必须让你看到的,而将来,你再看到的,就是你想要看到的了。

    大明很大,明联更大,这个庞然大物朕要小心维系着,不能让它崩溃解散,因为明联只要在,我大明才能更加迅猛的发展,时不我待,朝夕必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