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百零二章:勾勒二五计划的蓝图(二)(2 / 3)  日月永在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也就都理所当然成了大明的土地。

    “内阁计划在五年内,修筑一条由西安通往朵甘的通途,朵甘地区现已探出工部铸炮所需的镍矿及其他有用矿产,而且还有煤矿,内阁的意见是在朵甘设立煤运司和矿运司,将那些居住在沙漠周边或地力贫瘠的百姓临矿安置,改农户为矿户,一应产出全归百姓所有,朝廷亦不收课税。

    转运陕西后,由陕西商会和工部陕西清吏司收购,卖得的钱财换购粮食及衣物,均分与这些百姓。”

    统一生产,统一分配。

    这不就是工业生产性质的公社大锅饭制度了吗。

    受制于时代的运输能力,如果仅仅依靠来自内陆省源源不断的输粮支持,朵甘地区的百姓确实很难生存下去,只能艰难求活。

    而且,虽然水土流失及沙漠化程度原比后世要好太多,但比起两千年前的老秦时代,西北终究不再是所谓的关野沃土了。

    地力贫瘠,难以自力更生,必须转变生存方式。

    朱允炆想了一阵,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便看向孟献忠问道:“内阁的意思如此,卿家可有疑问?”

    后者也是麻爪,他以前说着好听是国王,但哈密国才寥寥几万人,而且傍水草而居,过着的还是游牧民族的旧有习性,现在做了朵甘地区的主官,治下人口增多不说,情况也复杂,哪里知道怎么领导。

    内阁的建议他听不懂好赖,反正觉得比自己前几年那套放任自治,生死有命好的多,当下便忙不迭的点头。

    “那就如此吧。”

    解决了朵甘地区的问题,紧跟着便是云南。

    相比起西北,云南虽也有困难,但是比起来还是要好些的,毕竟有西南其他几个国家给撑着,还有交趾这么一个粮仓在,如果是图懒省事,完全可以让交趾养着云南。

    但问题就在于这了,大明养得起云南也养的起朵甘,但总不能养几百年吧,得想办法让云南的百姓拥有自力更生的本事,达到收支平衡。

    “还是那句话,要想富先修路。”

    这六字箴言的价值不管在哪个时代都吃得开,尤其是在古代,那更是实现温饱的第一要素。

    “西南多山多林,往内陆修的话,费工费时,内阁的意见是往交趾修。”

    夏元吉开口道:“全程近一千五百里,打通这条交通大动脉后,不仅我大明与西南诸国之间的往来会更加紧密,也可以使得云南跟交趾实现快速互通,这条路就修在当年征西南的那段密林中间。

    沿道所伐树木,正好可以走交趾之海防港卖往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富商营建府邸、充用木炭等作用。

    且云南之麓川宣慰使司,多有金银等物,组织开采,可以用来在交趾换购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须品,自打海防港通船之后,交趾的海贸发展是极其快速的,所需之一应生活物资基本都有。”

    话说到这里,朱允炆算是听明白了。

    就是由朝廷来加大前期的投资,来为这两个贫瘠的地区打通外部环境,然后让这两省的百姓能够依据各自地区的地理生产优势实现互贸上的自给自足。

    如果中枢没钱没人的话,那这两个省,就会如原时空一般,持续性贫困几百年。

    两条上千里的通途、开矿的设备及配套建设,这两个省,起码是数千万的持续投入。

    “有解决的办法就行,内阁做过预算没有,大概要多少钱、多少人、多少年。”

    “如果劳工充足的话,计划的二五结束,是可以实现的,预计两地加一起的总花销在八千万左右。”

    五年一共八千万,那不算是什么太大的数字,不过前提是劳工数充足。

    看来,马大军很快就能披挂上阵,重返军旅了。

    这也让朱允炆的心里踏实了不少。

    “好,这事就这般定下了,朵甘地区和云南这两日尽快和内阁就此事拟定,立项开始专心督办。”

    大手一挥之下,这两件事关数百万百姓生活大计的政策就算是通过了。

    而后,便是辽东的问题。

    这里早前提及过,就是一个改牧为种的习性转变问题,虽然这几年辽东平原(东北平原)的垦荒工作做得很突出,但大多数的土地是掌握在之前闯关东北上的那批汉人手里,不善耕种的蒙古、女真、兀良哈三卫的游牧民掌握的土地并不多。

    温饱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

    “以辽东平原来养近六百万人,按理说绰绰有余了,为什么迟迟出不了成绩。”

    辽东的地理环境需要给修路吗?

    就那片黑土地,别说六百万了,再翻上几倍都轻而易举,说到底,还是地方上的问题。

    如果这六百万全是汉民,保管年年没有一个饿死的。

    还有就是民族的习性转变能力。

    当初迁往漠庭的几十万汉民,改耕为牧,不照样活得有滋有味,牛羊肉吃的满嘴流油?

    汉人骨子里就有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环境适应力,而且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