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不够,他们就雇人来种,布匹不够,他们就雇人来织,煤矿不够,他们就雇人来挖,这就是通过堆人口数量的方式来增加生产数量。
而一旦放开外资的准入,在雇佣关系上,可供劳动力的选择就会多出,虽然性质都还是压榨。
但起码可以增加劳动力的雇佣成本。
在对外的贸易中,因为大明本身的商品成本因为劳动力成本极低而相应化降低,在大宗交易中是占据绝对竞争力的。
同样的纺纱,欧罗巴的价格就要比大明昂贵,这就是劳动力差矣导致的。
如此一来,贸易顺差就会出现,这就是我之前提到的相对有利的地方。
而大量引进外资,对内抬高劳动成本,可以使得资本方的发展重心发生转移。
一旦依靠人数来增大产量的方式入不敷出,那么就势必要想办法如何降低人力成本同时,仍然还能使得生产力不降低。
要么死命压榨和剥削劳动力,要么在技术层面革新。
而眼下,泉州已经在这一块迈出坚定有力的步伐,也看到了成绩。
大明的海船技术对比我看到的十几年前的记载,已经有了明显的进步,这就是资本方为了海贸往来速度能够增快,多出两趟货赚取更多财富所引导推进的。
所以我建议皇帝陛下,泉州前进的脚步不能在这个时候停住,相反,您还要鼓励和支持更大规模的开放,不仅是在泉州,包括福州、广州、珠江等地都要如此。
大明是一个伟大的帝国,眼下也是一个充满了财富和机遇的帝国,是无数海外商人趋之若鹜的宝地。”
格里安奇的话说完了,朱允炆陷入到沉默之中。
他听懂了格里安奇的意思,所以他需要仔细考虑一下这其中的利弊。
是全面放开和鼓励资本的进步和在这个国家占据的比重地位,还是有限度的画出一个框架,让资本在其中蹦跶,只作为大明这个国家的税收来源之一。
不过格里安奇说的确实有道理。
大明包括之前的历朝历代,无论是盛世如开元,还是南宋时期高度发展的自由商贸。
中原这片土地上的百姓,从来没有真正实现过富庶。
绝大多数超过九成以上的百姓,仍然是处在勉强及格的温饱线上。
大多数人一直在强调生产力,却又有几个真正懂得什么是与生产力关联的社会关系呢。
朱允炆本来以为他懂,来到大明后才发现他其实并不懂,而现在他明白了。
技术革新使得生产力增加只是能够一目了然看到的结果,变更社会经济形态才是推动技术革新的前置条件。
而这一点上,几千年来的中国王朝都懒得去思考这个问题。
唐宋元明清都是如此,甚至经济内卷化最严重的时代,就是乾隆、嘉靖时期。
整整四亿多的中国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地方的小地主、小资本家可以安然趴在几亿人的脑袋上吸血。
现代话来说,就是在享受‘人口红利’。
人口红利从来不是老百姓享受的,而是工厂和资本家享受的。
因为人越多,劳动力越廉价。
而劳动力越廉价,老百姓辛辛苦苦生产出来的手工品就不值钱,或者拿命去打猎、翻山越岭翻找的名贵药品也不值钱。
人命都不值钱,那你拿钱换的东西还能值钱吗?
这就是经济内卷化过程中的低水平均衡陷阱。
在这种社会经济体系之后,只有统治阶级和资产阶级是最舒服的,至于那四亿多老百姓的生活质量,那就无法想象了。
吃不饱,也不可能穿的暖。
近现代的中国甚至没有经历过变更社会经济形态的过程,而是直接一步就走到了技术革新使得生产力增加的结果阶段。
只不过这种获取技术革新的方式,不是咱们自己衍变出来,而是在鸦片战争后,被动的将西方科学技术拿来进行学习罢了。
“伟大的皇帝陛下,我在南京的翰林院,看过由您的语录收集整理而成的一些书。
在这本书中,您曾经提到过,当大明国内环境达到饱和的时候,就势必需要寻求对外的扩张来转移国内的矛盾。
您的高瞻远瞩让我感到敬仰,您的这个想法不正恰如我之前的建议吗。”
“先吃饭。”
这个功夫,一排内侍捧着美食进入,朱允炆也不再多说什么,开始招呼其格里安奇吃饭。
“你的提议朕会好好想想,过几天,你跟朕一道南下去广州再看看。”
格里安奇顿时喜上眉梢。
他这种殊荣在大明有一个说法,叫做伴驾御前。
再接再厉,说不准自己脑袋上那个副字就可以拿掉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