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八十三章:教子(2 / 3)  日月永在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朱允炆有心说给一旁老实坐着的朱文奎听,主动讲起了国事。

    “国库和朕的内帑,虽说这两年一直入不敷出,寅吃卯粮,但国穷而民富,大量的财富自国库转移到百姓的手里,使得普遍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大量贫农得以吃饱穿暖,刺激了生养。

    加上商贸发达,此番漠庭又勘平,料想不要几年的光景,北平这座军事重镇就会成为北方第一繁荣大城,毕竟他临近平津,距离朝鲜近,加之南北这条京道和大运河。

    山西各省的煤运都要走北平中转,一旦北平繁华起来,商人趋之若鹜的同时也会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河北就会渐渐变成一片热土,吸引更多在南方只能混个温饱的百姓、工匠北上。

    一切都会慢慢好起来的。”

    朱允炆又念叨了一大堆,主要还是为朱文奎分析内阁的政策,也不管小家伙能听懂多少,总之是一股脑的填鸭式传授。

    “最近再看什么书。”

    讲完了国策,朱允炆便岔开话题,问道朱文奎。

    “回父皇,儿臣这段时间在看二十一史。”

    二十一史?

    朱允炆错了一下神,来了兴致的问道:“怎得想起看史书了,史书可是乏味无趣的紧。”

    朱文奎老实回答:“史书虽然乏味无趣,但有道是以史为鉴可知兴替,观历朝历代之政,感悟颇多。”

    “有出息。”

    朱允炆只觉心怀大慰,伸出手揉了揉朱文奎的脑袋,表扬起来:“说的没错,以史为鉴可知兴替,既然如此朕便考校你一番,若你将来做了皇帝,该如何施政啊。”

    车厢内的气氛陡然严肃起来,几个媳妇都看向了朱文奎,同时还偷摸的瞄向朱允炆。

    谁都没有想到,年富力强的朱允炆竟然会毫不忌讳的考校儿子这种问题。

    “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朱文奎谨慎对答,说着自己的想法:“儿臣观历代之政,汉承文景而强,唐承贞观而盛,我大明想要国富民强,也当施宽仁之政。”

    “嗯。”

    朱允炆颔首,一步一步的引导道:“有道理,天下人夸朕的建文一朝远迈汉唐,实则承洪武大世之余荫罢了,非朕之功也。那朕再问你,可知缘何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就可以缔造盛世呢?”

    “因为轻徭薄赋之下,民力便可渐渐复兴,百姓吃饱穿暖则子孙绵延,丁口多了垦的田也就自然多了,田多则粮税多,长此以往,国富民强自然盛世不远。”

    朱允炆笑起来:“哈哈,可以可以。”

    收住笑声,不住点头赞许,继续问道:“那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之后的国策呢?”

    朱文奎眨巴几下眼睛,想了片刻轻轻摇头:“儿臣愚钝,不知矣。”

    “你能看到这第一层的表象,朕已经很满意了。”

    一个七岁的孩子,能懂得修生养息的仁政可以增强国力,朱允炆对此已是非常满意。

    “你能通过观史知晓仁政之重要已是殊为不易,接下来就需要放下史书,其他的朕来教你。”

    朱文奎马上恭敬跪下:“求父皇教诲。”

    “你我父子,不用多礼。”

    拉起文奎,朱允炆谆谆教诲起来:“所谓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这条仁政,为何几千年来的朝代都可以通过这办法来增强国力?就是因为朝代的初期人少而地多。

    国家的国力尚未达到饱和,所以需要大量的丁口百姓来充实疆域,开荒垦田,如果不降低赋税和减少徭役,百姓就无力生养。

    一旦百姓可以吃饱穿暖,丁口的繁衍速度自然会极大的提升,人多了,良田就多了,国力就昌盛了。国力越是昌盛,则民越富;民越富,口越多;口越多,则田越多,继而国越强。这就是良性循环。

    而一个朝代的国力达到巅峰的时候,恰恰是这个朝代开始走向灭亡的时候,盛世即末世。”

    车厢内的媳妇孩子都疑惑起来,朱文奎当先问道:“既是盛世,怎么又会是末世呢?”

    “因为国内已经被充满了。”

    朱允炆向小家伙解释道:“好比一个水缸,满则必溢,若是满了无处可溢,里面的水越屯越多,这口水缸就会炸裂。

    一个朝代因为施仁政而富强,人口快速繁衍,但是地的数量是有限的,没了地,新生的百姓怎么过活呢?

    越来越多的百姓需要吃饭,没饭吃,就会有矛盾。

    这个时候,就需要转移矛盾。

    你只看到文景之治缔造了大汉的恢弘大世,可知为何汉武帝要跟匈奴大打出手。除了为了骨气不再和亲之余,便是大汉的国内已经开始出现了矛盾的苗头,汉武帝需要一个转移矛盾的渠道,而对外的战争和扩张,就是最合适的方式。

    几十年的仗打下来,大汉打的筋疲力尽,无数的百姓扎紧脖子,勒紧腰带都在支援这场大仗。最后这场举国之战以我汉人的胜利而告终,我们既收获了万里马场,也死去了无数的百姓。这才有汉武一死,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