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五十四章:统一计量体系(上)(1 / 2)  日月永在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章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最新网址:wap.biquwenx.net
    当朱允炆这个皇帝打定主意要发动战争的时候,大明上下唯一能做的只有配合。

    军政分离下的优点在这里就体现出来,大明的战争机器在发动之前,朱允炆压根不需要跟内阁那群文臣们商量这场仗能不能打,应该怎么打之类的废话。

    朱允炆唯一找到内阁商量的,便是在行军路线上涉及到的地方省府应该如何配合这场战争。

    虽然军政分离、但是文武能够合作,这种一体同心的环境,大概是每一个穿越成为皇帝都梦想打造的朝局。

    当然,这场大规模的调兵遣将行为对外说的则是‘草原会猎’。

    毕竟名义上来说,大草原现在就是大明的疆域,哪有自己打自己的道理。

    总得给朱允炆这个皇帝留点脸面不是。

    前脚刚收了人家两年的朝贡,数以万计的牛羊马匹,转过头就派大军去偷袭人家老巢,不好说更不好听,为了在青史上给朱允炆拉一块遮羞布,不得不找了一个会猎巡狩的借口,说军队是去大草原操练马术的。

    这场仗的总指挥官自然还是朱棣,没人比他更熟悉北方的军务,自然由他这个总参谋长挑头先去北平,不过征服大草原这种几千年以来,每一任皇帝都想体验的殊勋,自然少不得朱允炆这个皇帝。

    老规矩,叔侄二人,朱棣先去把局面稳定住,确保绝对安全后,朱允炆过去蹭点功劳,也有可能他连一丁点功劳都蹭不到。

    因为打的旗号本身就不是征服,是狩猎,朱允炆就算过去了,名义上也不过是跑草原北巡罢了。

    其实朱棣的意思是让朱允炆这次跟他一道过去的,行在完全可以落在北平,有宋晟的漠南顶在前面,北平压根算不上最前线。

    而且现在的北平也已经不是洪武三十一年,他朱棣做燕王提调北地时的北平了,现在的北平驻军就是建文三年换防时的京营,他朱棣的大本营里里外外的军队全是铁杆帝党,连着当年他的幕僚家臣,还有几个忠于朱棣的?

    现在谁让朱棣造反他都不可能愿意的。

    朱允炆拒绝的原因很简单,因为那个江西发明水泥的工匠进南京了。

    草原的事有朱棣足够摆平,他现在去也只是添乱,没必要着急,但是水泥牵扯到江西甚至整个大明将来的防汛工作,是国之根本,他不能耽搁。

    “四叔先去,朕随后便北上。”

    洪武门外送了朱棣一程,朱允炆便迫不及待的回转工部有司,现场观看了水泥的研制。

    “冷却速度一般,硬度极好,工艺简单明了并不繁琐,具备大规模生产的基础。”

    在一块刚刚风化的水泥板面前,新任工部尚书,也是江西籍出身的魏均向朱允炆讲解着这块水泥板的内容,后者还煞有介事的抄起一柄小铁锤敲打了两下,震下不少泥斑,但是并没有明显的裂痕。

    朱允炆微微蹙了一下眉头,随后又舒缓开来。

    硬度上比起后世的水泥还有很明显的差距,但对比照眼下大明的土石基础结构的大坝,质量上明显好上几个档次。

    “马上组织一次实验。”

    朱允炆放下锤子,看着魏均:“用这种水泥制造一个小型的河堤,模拟一次泄洪,试一试承受力。”

    “谨遵陛下圣谕。”

    魏均忙在小本本上记下,然后躬身领命。

    “这东西的造价高不高?”

    质量上还算过关,接下来要面临的棘手问题就是造价。

    筑堤修坝不是赚钱的活计,这年代防汛工作都是朝廷一力承担,这些原材料的花销自然是朝廷自费,不仅如此,修堤的匠户工钱也要朝廷来出,是只有投入没有回报的一项工程,一旦成本过高,虽然朝廷一样要咬牙撑下来,但是修筑的速度和效率难免会慢上许多。

    “因为用的原材料随处可见,遍地都是,所以价格上并不高。”

    这个问题被江西工匠,水泥的发明者沈亮忙小心翼翼的回起话来:“一丈长、一尺宽、五尺高的一块,造价大概在一百文钱左右。”

    明初一丈时的度量大概是3.1米,核算下来的话,这么一块水泥板的体积就大概是一点五立方米左右。

    一百文钱,乍一听真不贵,细算一下,朱允炆还是不由倒吸一口凉气。

    仅江西一地,不算长江这个庞然大物,单单贯穿江西南北达一千五百里地的赣江,就这种规格的水泥板就需要将近五十万块!

    五千万文,五万两白银。

    但是赣江的堤坝五尺高、一尺厚哪里够用,上高一层,加厚一层,这样一来的成本就要乘四倍。

    二十万两修一条堤坝,赣江的分流,江西境内其他诸如鄱阳湖、信江等水系都要修,这么一算下来,光这些加一起都大概要到五十万两了。

    长江要花多少?

    整个大明只修一个江西段吗?

    自上游端的四川开始修,一路修到南直隶,浩浩荡荡上万里啊!

    长江修完了,还有黄河、大运河!
最新网址:wap.biquwenx.net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