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63章 民情署(1 / 2)  明朝大丈夫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章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最新网址:wap.biquwenx.net
    李景相信,刘书言既然没有给灾民建房,那肯定是贪墨了一部分钱。

    李景可是来自现代,见惯了腐败的官员如何上下其手,从工程中捞钱。

    承建一堆豆腐渣工程,只要把主管官员打点足了,就没人会去追究,出了事故,再去贿赂查案的人员。

    总之,不是我们没用心干,更不是不想好好干,而是材料不合格,是土地不行,不是土地太软,要不就是下面石头太多,反正跟人没关系。

    对付这些人,李景只用两个办法。

    第一个办法是:逮着就杀。

    第二个办法是:罪行不够杀头的,就让犯事儿的人倾家荡产,然后关进牢房。

    也就是这两年李景的脾气收敛了,当着王承恩的面没有当场发作,不然的话,像刘书言这样的直接就童下了。

    另外李景相信,刘书言既然敢贪墨给灾民建房的钱,那么保不齐就把盐私下卖给盐商。

    如果刘书言真的做了,那就不是他一个人的事情,下面的人肯定都跟着拿了好处。

    也就是说,这一块一旦烂了,肯定是全部烂了。

    甚至李景还怀疑张理等人也从中拿了好处。

    否则的话,不会等到自己来看才发现问题。

    张理这些人能力还是有的,做事也比较有章法,但是毕竟不是李景的亲信。

    哪怕张理在其中没有什么事儿,李景也不放心再把盐务交给他来管理。

    不用张理管理,那用谁来管?答案只有一个:亲信!

    能做李景的亲信,必然了解李景的脾性。

    这些人最多只敢犯一点小错,大错是绝不敢犯的。

    而像盐厂这么重要的地方,当然要用最亲信的人来管理。

    李景身边有这个能力,而且是绝对亲信的当然只有沈正。

    让沈正负责盐厂的商业运作还有一个最大的好处,那就是沈正本身就有钱,多大数目的钱都见过。何况李景的家产本就是沈正给的,他想用钱只需跟李景要就可以,哪怕他要再多的钱李景都会给他,完全用不着私自做手脚弄钱,更不会贪图小利坏了女婿的正事。

    可以说选沈正经营盐广,李景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将盐厂置于自己的掌握之中是李景考虑很久的事情,同样设置民情署李景也不是一时心血来潮。

    随着李景的事情越来越多,己经不能再像红山岭时那样,每天都可以到下面看一看,问一问,虽不能说耳目闭塞,但是毕竟不再像以前那样自己掌握民情。

    李景知道自己的根基来自哪里,不是他手里有兵,也不是他手里有钱,而是他拥有民心,拥有民望,治下的老百姓才是他最大的根基。

    哪怕他手里没兵没钱,只要还有这些老百姓,不需三年,又可以打造出一支济世军出来。

    因此李景对治下的老百姓可谓异常重视。

    但是平阳府这么大,人口这么多,李景哪里有时间自己一个地方一个地方的去看,去问?

    于是李景就萌生设置民情署这个想法。

    考虑到可能对地方官员不满,用地方官员管理的话,恐怕要遭受一些不良官员的迫害或者报复。因此李景决定将民情署独立出来,不在本地选取官员,并且实行轮换制。

    另外李景设置了考成制度,提拔晋升官员时,解决老百姓的困难,稳定民心便是考成时最重要的一条依据,这样一来,民情署的权力便显现出来。

    不过谁才能代表民意?自然不是那些士绅地主和官员,而是老百姓的意愿。

    因此李景决定把民情署的基层机构安置在村,屯这一级别。

    老百姓有事就在自己村屯的民情署进行反映,村屯一级的官员就由本地有声望的老人来担任。

    民情署的人接到投诉便向村长和里长反映,如果村长和里长拖延处理或者不予处理,抑或是不能处理,那么这一级的民情署的官员便可以向上一级,乡镇一级的民情署反映,这一级民情署的官员会督促乡镇官员马上处理投诉的事宜。

    如果乡镇一级的官员还不予处理,那么便向县一级的民情署反映,然后是州一级再然后是府一级,最后会到李景这里。

    设置这么多级别的官员,是李景希望能在地方解决的就在地方解决,只有地方解决不了的再向上一级反映,这样会省时省力。

    同时还规定老百姓到民情署反映问题必须要有记录,处理完的和没有处理完的都要归类分档,这些记录就是日后考成的依据。

    而且李景可以通过民情署记录的事情了解老百姓的需求,如果李景时间充裕,还可以下到地方,亲自询问问题解决的情况,这样一来,李景就可以掌握民意。

    不过这段时间李景的事情一桩接着一桩,尤其跟朱由检打擂台耗心耗力,因此虽然把民情署的框架定好了,却并未通知下去。

    当然民情署也不是说设立就能设立的,光是准备官员就需要一段时间,尤其是最基层的官员需要考察。
最新网址:wap.biquwenx.net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