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无非是秋收春种,就是看老天爷哪一年心情好多给几口饭吃而已,朝廷再怎么重视,产量也就那么一回事,一句口号无非平抚一下这些泥腿子的心情罢了。
最难摆平的倒是这些士大夫!
大宋开国有名言,官家与士大夫共天下!姓赵的自己天下想坐稳,那就不能得罪这些读书人!
可是范仲淹新政犯了这个大忌,一上来就拿这些读书人开刀。
新政里面一条择长官,让范仲淹富弼韩琦三个人站到了所有人的对立面。
不要说夏党的人政击他们,就连清流里面也分裂成好几帮人,因为所有人不是铁板一块,只有利益是同一致时才是铁板一块,否则不管你是什么狗屁党,都是我的敌人!
考察长官者,为按察使,虽然派出去的是小官,都是三司或两府的低级官员,但是他们的权力那可以大到天上去!
民间有言,按察使一句话,可以让一路之长或升或回家种地!
以前朝廷的体例便是时间到了,只要任上不出大问题,运作又到位,不是升迁至少都是平调。
现在不一样了,上面要派人下来考察,这个官员做得怎么,能不能升,必须拿出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但是问题恰恰就是出在这个环节之上!
朝廷派往各地的按察使,考核官吏,谁合格,谁不合格,谁能用,谁不能用,按察使说了算。但按察使也是朝中一员,能够服众吗?不能!
因此,按察官吏这一做法,受到各地猛烈反击。
华夏千古都是人情社会,于法有度于人有情,就算是办了坏事,也要看三分佛面!
这种考核完全没有一个尺度,按察使自己都犯难!
许多人与地方上的官员有旧,打的分再差也不差到哪里去,一个地方官做得越好,官声越清廉,得罪的人便会越多,那这位清官想要在考核上得到好评,那就是白日做梦!
只有那些会钻营的人才会赢得别人的好口碑,官考从来只是考官不考官,当官的与草民是天上地下两个阶级,他们无从得到真正的官评!
这才是官场的真相!
范仲淹这几日茶饭不香,正为派出去的按察使李绚发愁。
李绚原为三司度支判官,比三司使低了两个品级,按理说李绚在朝廷里面也就一个小官,屋顶一片瓦砸下来,他这样的能砸到好几个,范仲淹看中李绚,任命他为京西路转运按察使。
李绚得范相公看重,那是如获二春,浑身充满了战斗力!在范仲淹跟前连拍胸脯,一定不负重望,清廉办事,坚决完成朝廷的任务,为新政添砖加彩!
京西路辖一府十六州二军,为什么范仲淹看种李绚,因为这小子性子跟他相近,都是认死理的人,人情世故不上道!两人脾气相投,李绚到了地方上,那是大刀阔斧铁面无私,谁的面子也不给,谁的人情也不卖,该死的就死,一丝退路也不留!
他按察后认为:知河南府范雍、知许州王举正、知陈州任中师、知河阳任布这几个人不合格。
别人不了解李绚,范仲淹最清楚,他说这几个人不行,那就一定有大问题!
范雍就是在延州导致三川口之败的老范,虽然吃过败仗,仕途留下斑点,但曾任三司使,好歹能称半个相公;王举正的岳父是庸碌宰相陈尧佐,他本人担任过一任参知政事,那是真正的相公,任中师、任布就更狠了,都曾为枢密副使,两人都是老兵油子,什么妖魔鬼怪没有见过,他们当西府副相的时候,李绚的顶头上司范仲淹还在西北吃砂子,论资排辈,这尿都撒到他们这些人头上来了?还讲不讲规矩了?
要是每一任相公退下去都要挨晚辈这样整,行,没事,以后大家都这样,谁也不要念往日的情份!
这些人都是二府旧人,老一辈的人中龙凤,因各种原因遭到贬黜,别说李绚,就是现在的宰相夏竦、晏殊对他们也得礼让三分,更何况一个小小的判官李绚,那李绚是脑子进水了,才拿他们都来立自己的牌坊!
官场上有些规矩是不能坏的,比如文官不能杀,罢免后就清算,不能下死手,谁都有末日黄花的那一天,别人的今天都可能是自己的明天,不给别人留后路,报应都会来得非常快!
脑残的李绚等于是坏了官场上最大的规矩,一下子得罪了半个朝堂上的人,这些人还不是夏党的人,全是他们自己清流的人,自己人都快打起来了,人家夏党的不必出手,在一旁看热闹都看了半天。。
范仲淹看李绚那份充斥着邀功意味的公文,那一夜他失眠了。。
气得范仲淹次日就把李绚急召回来,再让他折腾几日,这京西路非反不可!
无辜的李绚大为悲愤,这些官员做的是差,否则也不会拿他们开刀,难道这也有错?
错的不是李绚,而是这个官场!
官官相护,要当官哪一个背后没有一座大山?这是整个大宋的悲哀而不是他李绚一个人的悲哀!
大宋随便一个地方,就算是他范仲淹下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