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大明商船队!
治理黄河的思路主要是以工代赈,现在有钱,还有债券,资金来源不是问题。
黄河泛滥,每年会带来大量的受灾人口,给他们发工钱去干活,总比免费养着强。
自从方书安在京城大火用以工代赈之后,大家都意识到此事的好处。
以前修筑堤坝的事情,都算是徭役。
既然是徭役,自然都是没报酬的活,那样的情况下,人们干的也不用心,不是发自肺腑的干。
但是以工代赈之后,同时解决掉两个问题。
首先是能拿到工钱,并不是免费劳动,人们的主观能动性都不一样。
再一个就是不用免费养着灾民,有事情干之后,他们也不会聚集起来,没事造个反,起个义什么的。
因为担心水利债券卖的不好,专门比别的债券高了些息钱,想必在意息钱的大户们,会喜欢。
而船队则是发展的必然,随着大明各种商品的发展,海外贸易同样大幅度增长。
船队贸易带来极大回报,此前的船队有两种,一种是专门的国外大船队,像是佛郎机和尼德兰之流。
另一种则是各大商家的船队。
这两种都有各自的硬伤,西方的那些船队,话语权不在大明手里,他们拿得是离岸价格,到岸之后能赚几倍。
而商家的船队,规模根本没办法和东印度公司之类的发型船队比。
有些船老大甚至只有一两艘船,甚至是小船。
如此一来,海外贸易就十分被动,虽然能赚到到岸价,但是总会出各种意外。
总会有些小商队或者是小船,出去之后就不再回来。
至于是遭遇了风浪还是海匪,就不得而知。
甚至很多市舶司的官员们都在怀疑,就是那些佛郎机或者是尼德兰甚至东瀛船队抢了大明商船。
一方面能得到货物,另一方面吓得其余的商人更不敢出去,那样只能选择用离岸价格作交易。
在商人们多次反馈之后,朝廷终于决定要重组大型商船队。
而争论的焦点则是,船队究竟是有朝廷主导,还是由商人们主导,大明提供武装舰只进行保护。
在方书安的印象里,自然是商人们主导要好,但是这样有难题。
商人们小户肯定不行,只能联合。
联合起来的话,谁来做主就是个问题。
如果一直商量的话,甚至有可能风头过去了,要装什么货物的事情都没有能决定。
最终,两派谁也没有说服谁,索性就组建两个大型船舶局。
一个是由官府主导,通过发行商船债券来筹建。
另一个则是民间主导,由各大商会自行出资组建。
两个船队互通有无,分别发展。
对于这个决定,方书安很是认同。
因为在后世,就有类似的例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