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级,这半级至关重要。布政使无权调动军队,因此,底气不足。
但布政使拥有人事考核的权力,对各地的知州、知府、知县们的影响力很大。因此,下级官员们称呼布政使为“蕃台大人”。请注意,各个省的银库和粮库,也都在布政使的管理之下。
如此一来,有巡抚的地方,像是山东、陕西、延绥还有辽阳以及东北,尚且能够强制推行。
其他地方就是互相推诿扯皮,谁也不想出头。
而最难受的则是洪承畴,他下边人确实拿到不少证据,但是那需要有人配合才行。
布政使和按察使两个人合理对抗,没有巡抚和总督压阵的地方,监税司的税官们那叫一个哭诉无门。
他们总不能直接去卫所里,找都指挥使去拿人吧。
虽然每个税官身边都配有几个锦衣卫或者是东厂的幡子,也不能直接就去抄了地方官的家。
洪承畴说的事情,方书安清楚的很。
此前他就想到此类问题,但是那不是他能置喙的地方。
一个小小的六品官,竟然建议朝廷在地方官上改革,那不是扯淡么?
现在问题出来了,那么就让朝廷解决就是。
“洪大人,您的困难我能理解,本来就应该是朝廷要解决,不如您上个折子给陛下,让陛下决定。”
地方没有主官,在重大问题面前,确实无法实施。
现在当务之急,就是向各地方派遣总督或者是巡抚,专门来解决摊丁入亩和官绅一体纳粮的事情。等到理顺之后,再取消巡抚的设定也不是不可以。
两人将自己的想法和老方汇报以后,便各自分工,由洪承畴直接上折子,来说明遇到的难题。
而方从哲就督抚的问题向朝廷提出建议,为期两年或者三年时间,设立总督或者巡抚,来解决地方上参差不齐的问题。
内阁扩大会议上,众人都赞成设置巡抚的做法,反正大部分地区的巡抚都不是常规设置,在完成对应的任务以后,都会撤销。
由于两件事对泰昌的税收很重要,并且要彻底执行,因此在推举上来的名单当中,一个东林党人都没用。
除了齐楚浙三党,就是一些能干实事的清流孤臣。
这些人去办事,不一定都能办的漂亮,但是至少不会办砸。让东林党那些人去办,看不见一点成功的希望,在东林党势力范围内,江浙很多商人与之沆瀣一气,许多东林党人成为了那些利益集团的代表。
奔着必须办好事情的原则,方从哲他们选择的人基本上都有两把刷子,目的就是要将事情干净利索的解决。
送给方书安扬州瘦马的人也是郁闷了,他选中的人物可是不一般。
就是希望能通过那姑娘的浑身才艺,来撬开方书安的嘴,进而在两件事上能有商量的余地。
听闻方书安并没有拒绝之后,还十分得意,认为自己完美的解决了问题。
谁知道后来听说姓方的这家伙,将糖衣炮弹分拆了,糖衣收下去慈幼院教导孩子,炮弹扔给一边,一点不提两件事。
收钱不办事,能有什么办法?
关键是人家还把收到的东西做了善事,就是想抓把柄都没有。
督抚们到了地方,可是可显神通。
孙承宗在辽东,那里几乎就没有困难。
因为很多田地现在都是无人耕种的状态,给东北的田赋又低,去了多少人大家都清楚的很,没有任何瞒报的可能和必要。
所以丁银的数量几乎就没有什么变化,甚至还少了部分。
因为整个现在很多地方执行的是五年减免,两免三减半。
将丁税换成粮税以后,他们还省了几年的税钱。
孙承宗珠玉在前,别人怎么着也要有狗尾续貂的程度。
高第在陕甘,前边还有两万大军等着他支撑,也幸好是两万大军,上边还有个经略朱国祯,所以他们的难度同样小。
由于陕甘良田本来就不多,所以他们分摊到头上的都是参照三等农田来缴税,算起来也都是比以前的税要少。
上有经略使,还有现在担任陕甘总督的高第,下边官员根本就没有懒政的可能。
尤其是前边还在打仗,几乎都是按照军令在处置,谁要是抗命,现在就是违反军令。
这样的情况下,能够先斩后奏,对下级官员的威慑力巨大。
所以陕甘地区因为战争的原因开始的晚,汇报的结果也比东北的晚,但是他们执行的极为快速。
可以说用了一个月时间就将政令从承宣布政使司下发到基层,战时状态下的执行效率,确实要高。
再说江浙,几乎是难度最大的地区了,为此,朝廷不但分别安排了巡抚,还安排了江浙总督,目的就是解决这两处。
作为官绅一体纳粮和摊丁入亩的关键,如果江浙能做好,那么陕甘和东北那点降低,都会被补上来。
大明腹地在轰轰烈烈的改革,西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