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121章 后续(1 / 2)  娇女种田,掌家娘子俏夫郎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章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最新网址:wap.biquwenx.net
    六人直到夕阳出现才见到杨和书,于是一群人凑在一起吃了一顿晚食,顺便了解一下夏州的情况。

    夏州的情况现在好了很多,在杨和书带着朝廷援助的物资回到夏州前牛家就因为各种流言不得不离开了夏州。

    之前,天花一疫的怨恨主要就集中在牛家和杨和书身上。

    牛家的原因自不必说,而杨和书,夏州本地的人在有心人的推动下认为,要不是杨和书封城,夏州不会死这么多人。

    如果能够南下或往东去求医,他们起码能再活一半。

    即便知道封城可以最有效的防止天花扩散,但真涉及到自己和亲人的性命,能够无悔认同封城的又有多少人?

    杨和书自然也知道这一点辩无可辩,他也不辩,只是他随大理寺官员离开夏州之后,城中的流言便慢慢改了方向。

    崔氏搬到了城外庄子去住,但她不是什么事都不做的,杨和书只带了一个万田进京,其他人手,包括自己的师爷都留给了她。

    夏州的百姓开始记起杨和书为了救人一直在第一线,天花病人都是被隔离起来的,连家人都抛弃过家人,不愿意到医棚中照顾。

    可是杨大人基本上每天都要去一次医棚,有时候还亲自去安抚病人,可以说很不顾及自己的安危了。

    而且,杨大人的夫人也染了天花,她同样没有被送出城,虽然一部人认为杨和书此举太过心狠,但大多数人都感动于他的无私。

    至少,杨夫人和他们一样没有出城,并没有因为是县令夫人就特殊对待。

    加上一直是杨大人努力从朝廷那里得到赈济的粮食、药材和钱,这一次生病的富人不说,至少绝大多数一般人家,治病所用的医药都是以杨大人为首的衙门负责的。

    大家治好病转身就能走,一文钱都不用付。

    当然,治不好也是直接抬下去就烧了,连尸骨也没有。

    因为有了这些言论,杨和书的形象总算是慢慢扭转过来,城中百姓对他的怨气少了不少。

    尤其是普通的百姓,没过多久就转而去怨恨起牛家来,对杨和书更多的只剩下感激和同情了。

    至于当地士绅和富商,崔氏和师爷思索了好几天后还是听从杨和书的建议,放出杨和书将要被调回京城,牛刺史可能要戴罪立功被降为朔方县县令的事儿。

    这个消息一出,不仅普通百姓,连一直一心一意怨恨着杨和书的士绅们都没忍住砸碎了杯盏。

    要说他们不恨牛家是不可能的,要不是牛康,他们也不会染上这个该死的病。

    只不过这个病出来以后杨和书跑在了最前面,挡住了大部分人求生的路,所以大家才那么恨他。

    但现在……

    牛家竟然还要留在夏州城。

    普通百姓想的不多,只是觉得牛刺史不配为官,更深的就想不到了。

    但士绅们和富商们想的却是,牛家要是还留在夏州城,将来还不知道要出多少祸事呢。

    而且,这一次他们可不仅仅是恨杨和书而已,也怨恨牛家,在疫情发生后,他们也抢过要送进牛家的大夫、药材、粮食这些东西的。118

    甚至有一家地主在死了一个独子后没忍住叫人拎着粪水去泼了牛家的大门,可以说是把人得罪得死死的。

    牛家还在夏州城任官,他们还活不活了?

    于是就在京城还没审判时,夏州就如火如荼的闹了起来。

    后来牛刺史被流放,家里还被抄没了这么多资产,便有平民愤的这一个原因在。

    不然,牛刺史也最多是失职,按照大晋律,他最多是被罢官回家。

    朝廷律法对官员素来是更宽容的。

    杨和书特意在京城多留了一段时间,不仅是为了跟朝廷要援助,也是为了让夏州的人冷静一下,将这些后续进行完毕。

    他在夏州,矛盾就只会集中在他身上。

    他不在,崔氏又搬到城外庄子里闭门不出,示人以弱,别说他们还有人手操作,就是没操作,以世人多同情弱者的尿性,他们最后也会被转移开仇恨。

    杨和书直到大理寺做出判决,牛康启程从京城回夏州去,估摸着他快到夏州时他才启程回去。

    果然,他刚回到夏州就听人说牛康回到夏州后就被人套了麻袋打一顿,然后不到三天,牛家就从夏州城搬离了。

    因为他们搬出刺史府后住到了自家的一个别院去,就是别院整天被人往里丢东西。

    不仅有人往墙上泼粪和涂抹脏东西,还有人将一些旧衣服往院子里丢,上面涂抹了一些黄色的汁液,牛家人怀疑是天花的痘汁,因此害怕得不行。

    当然,最后县衙查过,那不是天花痘汁,所有天花时期的衣服被子等都彻底的清洗或焚烧了,那种要命的东西,除了满宝收集了不少外,其他人都是有多远就躲多远,怎么会留?

    反正等杨和书回到夏州时,当地百姓最激烈的情绪已经过去,不仅普通百姓,连那些士绅都觉得,真要把夏州
最新网址:wap.biquwenx.net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