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910章 渤海国的抉择(续)(二更)(1 / 2)  重生之大唐中兴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章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最新网址:wap.biquwenx.net
    其实对于是否放弃辽东,渤海国内部高层吵得不可开交,因为辽东占据整个渤海三分之一的人口,而且又很富裕。

    这是反对放弃辽东的,认为大唐也不可能牢师东征,而且渤海也能守住,这些人以渤海国内强硬派以及高句丽人家族为主。

    例如左相高丰,就反对放弃辽东。

    赞同放弃辽东的,大多是因为当初渤海国立国之初,大门艺跟大武艺说的一段话。

    大门艺曾对大武艺言,“唐,大国,兵万倍我,与之产怨,我且亡。昔高丽盛时,士三十万,抗唐为敌,可谓雄强,唐兵一临,扫地尽矣。今我众比高丽三之一,王将违之,不可。”

    后面几代渤海王都认为全面占领辽东即意味着与唐朝接壤,一旦唐朝实力恢复,难保不重蹈高句丽的覆辙。

    为了避免跟大唐接壤,所以对于辽东,渤海国一直没有全面占领。

    当然渤海国全面占领辽东也难,因为这里的高句丽人和唐人实力并不差,随后便采取了扶持高句丽打压唐人的策略。

    名义上渤海国占领了辽东,但只是占领了靠近渤海国的那些城池,辽南和辽西,渤海国并没有占领。

    开始的时候,渤海国内部反对放弃辽东的占多数,因为高句丽人渤海国的实力并不差。

    以前只是在朝中为官,但随着辽东归附渤海国,辽东的高句丽人和原渤海国的高句丽人便形成了联盟。

    在渤海朝廷的高句丽官员建议下,渤海国选择了扶持辽东高句丽人,打压辽东唐人;同时辽东高句丽人的强大,也让渤海国朝廷的那些高句丽官员底气十足。

    这就有点像大唐之前的朝廷大臣勾结藩镇节度使一样,互相成全。

    可随着唐人出兵辽东以及南京的陷落,渤海国朝廷的风向又变了,赞成放弃辽东的人变多了。

    “陛下,如今大唐的军队已经杀入了辽东,占领了积利州、建安州等地,基本上占领了辽东地区南部;而且在东边,大唐平壤都督府攻占了南京。

    若是不答应大唐的条件,放弃辽东,辽东和平壤都督府的唐军会越来越多。

    如今我渤海国内忧外患,若是跟大唐开战,很容易重蹈高句丽的覆辙,还请陛下三思啊!”

    渤海国右相站了出来,劝着坐在龙椅上的渤海王。

    在渤海国内,渤海王都被成为皇,并不奉大唐正朔。

    右相出自渤海李氏,祖上本是汉人,不过却在渤海国生根安家,算是渤海李氏的代表人物。

    在渤海国,高、王、李、张、乌、杨、贺、裴都是大姓,朝中的重臣基本都出自这些姓氏,或者就是王公贵族。

    这右相是很坚决反对渤海跟大唐为敌,认为没必要为了一个根本就没实际控制住的辽东跟大唐交恶。

    “我看右相是跟唐人私下有勾结吧,辽东占据我渤海三分之一的人口,若是放弃,岂不是渤海的罪人?”

    右相话音刚落,便有人出来反对。

    “此言差矣,辽东人口虽多,但给国库上缴的税赋极少。我渤海本就没有实际控制辽东,没必要因此跟大唐交恶。”

    “你们就是勾结大唐,出卖我渤海国!”

    “你们是想把渤海拉入战争深渊,一旦跟大唐开战,昔日的高句丽就将是未来的渤海。”

    一时间,朝廷之上,因为辽东问题,两派的人争论不休。

    要是在之前,这样的情况是不可能出现的,因为反对放弃辽东的人居多。

    除了执掌宣诏省(等同大唐门下高官官左相外,执掌政堂省(等同大唐尚书省)的大内相都反对放弃辽东。

    加上宣诏省下面六部和十二司大多都反对,所以朝堂之上,反对声音太大。

    但如今不同了,大唐兵发辽东,又攻占了南京,不少人开始慌了。

    最先倒戈的就是渤海贵族,认为没必要因为辽东而把渤海国拖入战争深渊,如今的渤海国经不起大战。

    因为辽东大部分都控制在高句丽人手中,渤海贵族插不进手,放弃了也不心疼。

    这些贵族率先倒戈,也影响了一部分朝廷大臣,然后渤海国的朝廷就出现了如今的局面。

    “父皇,孩儿认为,我们应该避免跟大唐开战。如今大唐已经重新强大起来,若是跟大唐开战,会给渤海国带来灭顶之灾。

    而大唐收复辽东是为了对付契丹人,我们完全可以跟大唐联合,讨伐契丹。

    对于渤海国来说,契丹才是生死大敌。”在一众朝臣争吵的时候,作为渤海国王大玮瑎的王子大封裔则是站出来说道。

    大封裔对于如今的大唐比较了解,因为渤海国经常派使节去大唐,大封裔在几年前就跟随使团去过一次,也见识过大唐的强大。

    大封裔虽然不是渤海王长子,但深得渤海王大玮瑎的喜爱,他站出来支持放弃辽东,倒是有些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至于契丹。

    渤海人的祖先曾长期在营州与契丹人共同生活,
最新网址:wap.biquwenx.net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