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道被封锁、被打压的时候!国民中最精英群体选择用另一种方式去发出自己的呼声,他们并不愿意用枪炮去说话!但如果那引起老爷们选择用武力的时候,国民中的最精英绝不吝于用自己的和老爷们的血去为中国的民主自由之树浇浇水!在这里笔者郑重发出呼吁:任何向国民最精英者开枪之人,即为国民之公敌!”
几乎在同时时间,九月十九日也就是西北五年青少年学生发起大进军之后的第二天,《西北时报》、《西北实业报》、《大公报》等国内数十家主流报纸在头版刊载了这篇《国民的觉醒》的文章,文中毫不犹豫的扣了几顶大帽子西北的学生成了“国民最精英”,而胆敢阻拦开枪者则成了“国民公敌!”。
“现代政治宣传的艺术在于,他有时往往比枪炮更具威力!”西北政治宣传体系中最核心的内容,在这时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在随后的几天之中,国内各社会团体、南北数十个省督军长纷纷通电全国同样引用了那句“任何向国民最精英者开枪之人,即为国民之公敌!”,尤其是西南各省的督军们,甚至喊出了“伤一名学生,西南即出兵,以维正义”。
从西北出发的学生生,在进行了五天的长途行军后,他们脚上的水泡早已是挑了再挑,尽管队伍看似很整齐。但是几乎每一个人走起路来还是一瘸一拐地,看起来非常吃力▲在各个纵队边,却有一些看起来精神十足地青少年。他们走去路来腰板挺得直直的,同时高举着“**中学”旗帜,这些的三天来新加入地纵队,他们来途中经过城市的中学。
每当“青年近卫军”在经过某一个城镇的时候。除了受到从地方官员到地方民众的列队欢迎之外,以及孩子们跟在同学们地身旁∶其显得有些稚嫩的嗓音,唱着那些战歌,和接受人们地掌声和鲜花之外,都会少则数十人,多则数百人的青年加入这支“国民最精英”的纵队。
“每一步都要放稳、放平。掌握好从脚跟到脚掌的要领,只有整个脚掌着地。才不容易打泡……”
刘家祥在脑中不停的重复着在出发前教官交待,同时让自己尽可能以“最标准”地姿势迈着步子,以防止脚上打泡,看着身边的不远处那些西北三校地纵队里的“大哥”们走起路来一瘸一拐地模样,看着他们吱牙裂嘴的模样,有过同样经历的刘家祥知道脚掌布满水泡行军的痛苦。
“我们是民族的最精英,我们是共和中国的栋梁,处变不惊,庄敬自强……”
听着从大纵队传来的歌声,尽管对这首歌并不熟悉。刘家祥和身边的同学们仍然跟着唱了起来。这首歌是在行军的第三天西大音乐系地同学临时谱创,长途地行军。总是激发人们的灵感。
“意志坚定,百炼成钢,那管它腐朽之气浓,那管它逆流在激荡,同学们,同学们,起来起来起来,一切靠自己,一切仗自强,有我在中国定富强,有我在中国定兴旺……”
在公路上地汽车上的记者们,听着学生们的歌声,不断的用相机记录下这个行军场面,几乎是西北三校的五万青年喊着“进军京城”的口号离开西北的同时,从西北到京城的报社就派出了大量的记者乘车跟随报道他们的大进军,随着时间的推移,三天来已经近百家报社派出了自己的记录,公路上除了私人或报社的轿车外,还有一些多家小报社一起租用的大客车或卡车。
在行军纵队中穿行的黄山伐连拍下队列中看似只有十三、四岁的少年,这些少年同样穿着军装、扛着那种体育步枪,他们肩上的雄鹰徽章和纵队间的红底雄鹰旗吸引着黄山伐,这些少年就是所谓的“司马的孩子”,雏鹰营里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孤儿。
“这个同学,你去京城干什么?”
在纵队边跑着,一边拿着笔准备记得这个少年的讲话。
“悍卫国家的自由与正义!不让国家沦为暴君的玩物。”
少年在回答时眼中带着些许狡黠的目光,在结束了第一天的行军之后,在晚上休息之前,边防军派来的新闻官告诉所有人,大家早已统一了口径。去京城是为了国家的自由与正义,不让国家沦为暴君的玩物。
“那你们在出去时为什么喊着要在京城迎接司马的检阅!”
话刚出口黄山伐便有些后悔了,在少年的眼中他果然的看到有些愤怒,这些少年不是普通的学生,他们还有一个身份“司马的孩子”,吃着司马的饭、穿着司马的衣、读着司马的书,他们所有的一切都是司马的提供的,自然不可会接受自己用那种“不敬”的言语称呼他。
“你应该用先生!”
少年有些不高兴的看了眼身边的这个记者,然后加速摆脱了这个蠢记者。
跟着纵伍跑了半个多钟头,基本上除了看到那些学生们身上的那种“诚实、进步以及对自由、平等、正义的追求外”黄山伐并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作为一个三流小报的记者,黄山伐最需要的是足够吸引人眼珠的新闻。
“师傅,还有多久到怀来!”
一跳上和其它十几家小报社合租的客车,黄山伐便如此问道开着车的司机,看着车头上插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