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卷新时代 第42章 突如其来 (求月票!)(3 / 4)  小市民的奋斗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情与希望的国家……我们经历过耻辱与绝望,经历过考验与荣耀,我们这一代人在努力着,为了我们国家、民族以及未来,但前方还会有诸多凶险。但是有了我们的勇气和信念,这个伟大的国家将不知疲倦……毫不犹豫……永不言败。我很荣幸有生之年能够成为这个伟大的国家的总理,我们曾体会过快乐,也经历过艰难。……但是每天我都为这个伟大的国家和善良的人民所振奋。我非常幸运地能够代表这个我们深爱的国家。我将永远为这个对我意味着更多的头衔而感到骄傲:共和中国的公民!”

    此时司马的声音从底沉恢复到平稳,一时失落已经渡过,曾经有些失落的心情已经变得异常平和。

    “十天之后,世界将目睹共和中国民主的一个重要时刻。遵从共和国宪法精神,总理之职将传递给你们——由中国人民选择的继任者……半年后,那这位即将站在国会台阶上的人,他的故事正彰显了我们这块土地所延续的共和精神,愿万世永存的英灵保佑我们和这个伟大的国家!”

    在发表完演讲后,司马重重的靠着椅背,闭上了眼睛,似乎是放下数年来一直压在心中的一块巨石。

    “总理……”

    书房内响起的声音有些呜咽,睁开眼睛司马看着堵在门边的广播电台和电影公司的工作人员,他们的眼中大都带着悲痛之色,甚至还带着泪水,看到这一幕司马的心中感到一丝安慰于欣喜,无论如何自己还是得到了人民的拥护,至少是一部分。

    “谢谢!”

    同几名工作人员握手时,司马拍了拍他们的肩膀,示意他们什么都不要说,什么径直朝着楼上走去,任何人都人感觉到总理脚步中的沉重。

    “为什么?”

    广播内节目恢复了正常,或者说根本就不正常,播音员在说话声音有些呜咽而不自信,甚至不停的喃喃着“这到底是为什么?”

    尽管早在7年半之前,总理宣誓就职时,总理就曾许下过两界的诺言,但几乎任何人从未把这个诺言当真,在中国就是这样,说是一回事,做又是一回事,当他们理所当然的认为总理会一再连任,同时也支持总理的连任时,没有人料想到有一天总理竟然会真的会去实现他最初的承诺。

    驻中国的使领馆的外交官们纷纷利用一切渠道打听着消息,他们对司马的突然宣布退出总理候选人同样也引起了莫名惊诧,各国政府都纷纷高度关注这个惊人的消息,他们甚至理所当然的认为这个东方强人像绝大多数东方人一样,选择终身制,而现在,他却在自己达到了荣耀最顶峰时,选择了……退出竞选。

    几乎是在一瞬间,全西北各马路的电杆上,甚至公司、政府机构的围墙上,都已经写满了各色标语,这些标语鲜明的表明一个态度,要求总理连任。写标语的人大都署有自己的姓名,倡议举行静坐,要求总理连任。静坐地点公开:共和广场。

    从上午十时起,共和广场上聚集的民众越来越多,然而在路上的群众也是愈聚愈多了。几乎所有的马路口,全是一簇一簇的聚集在一起的群众,或许是因为时间紧急的关系,他们甚至没有时间准备太多的标语,很多人高举着从家中堂厅内取下的总理像,便走上了街头。

    人们有足够的理由去挽留总理,宪法从未规定总理需任几界,而最重要并不是因为宪法未曾限制,真正的原因是因为人们相信只有他才能带领这个国家,绝大多数的国民思想非常单纯,是总理免除了苛捐杂税、是在总理的领导下打败了日本人,是总理让这个国家重新挤身强国之林。

    而更多的却是对未来的恐惧,八年来人们已经习惯了司马作为国务总理,人们想当然的认为或许这一生他们只有一位总理,这个总理会向他最初承诺的那样,以全部热情投身于祖国复兴、服务人民,而现在在总理付出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只为这个国家和他们之后,总理因为任期的问题宣布退出竞选,这是绝不能接受的,绝不……

    到下午五点时几乎整个西北的居民都聚集到了共和广场、当共和广场无法聚集这么多人时,人们自动分流到街道两侧以及各个公园,人们坐在广场上声调一至的呼喊着一个声音。

    “总理!连任!总理!连任!……”

    数万人发出的吼声即便是在距离道路足有近百米房间都可以清楚的听到,每一声都如重鼓般敲在司马的心头,一下午各省都发来电报,大量的百姓正在向西北聚集,每一份电报后都有各省省长的“建议”,希望总理考虑、顾全民意,总之他们只有一个意思,支持自己继续当这个总理。

    自己应该怎么办?

    是“顺应民意”?还是……

    实际过去的几年,司马一直在思考着这个问题,如果继续连任,无疑中国或许可以少走许多弯路,而且更为放心,但是自己真的可以一直不犯任何错误吗?是人都会犯错!即便是在过去的几年自己同样犯下了很多错误。

    最重要的不是错误,而是规则,尤其是对于中国而言,中国太需要建立一个政治规则!或许时间会检验一切,检验自己做出的尝试到底是对是错,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