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卷大时代 第338章 平(2 / 4)  小市民的奋斗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之后,一直恐慌和对未来的担忧之中的裕仁,现在终于可以彻底放松了下来,在起义后,裕仁与西元寺的之间进行深谈时,在一定程度上,裕仁几乎想答应社工党提出的要求,但裕仁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的老师,西元寺虽然劝说自己,但是在他的心里,根本没有任何接受社工党组阁的想法,之所以如此原因非常简单,时间!

    西元寺用这种劝说和妥协为皇室赢得了时间,总之在看似将接受社工党的要求时,镇压叛军的行动已经展开了。

    尤其是东京广播电台发表了社工党的宣言,以及组阁要求后,驻于各地的日军几乎第一时间调动了起来,对于绝大多数陆军将领而言,他们可以接受叛乱军队处决首相,而这也是他们所希望的,但是他们绝不愿意看到一个赤化的日本,毕竟没有几个将军愿意像那些俄国同行一样,被叛乱分子系上石块沉入海底。

    在陆军通过调动部队表明自己的态度之后,原本希望保持中立的海军也随即行动了起来,调动宝贵的舰只直抵东京湾。之所以会拖延至今,并不是因为陆军的坐视,而是军队需要清除队伍中的社会分子和激进份子,以防止发生阵前叛乱的事件。

    天皇在国民心中的影响力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尤其是当街头出现“社工党将仿效俄国革命,杀死天皇和皇室成员”的谣言之后,东京的局势立即变得对皇室有利起来。昨夜皇宫外的起义的内哄就说明了一切,现在起义者被分化为两派,一派要服从天皇,效忠天皇。另一派坚持认为不是天皇本人的旨意,而是天皇受到那些资本家和军阀的压力,如果服从天皇就是彻底将天皇“解救”出来。

    而最终的效忠天皇一派向另一派发起了进攻,武力接管了皇宫外的防务,以防止天皇遭遇不测。天皇在日本民从心中的影响力改变了一切。而时间对于裕仁越来越有利。从外围城市增调东京的陆军越来越多,同时,舰队也开进了东京湾,陆战队也在海军省外和其它海军设施周围布防。抵达东京湾的军舰上的炮口已对准了东京,这场如奇迹般的起义,如最初暴发时一样,正趋于覆灭。

    5月22日下午六时,已在东京周围聚集了三个师团的陆军宣布:“本军将断然镇压帝都一带制造骚乱的叛军。”这是政府第一次使用“叛军”一词。

    那天天空乌云密布,可能还要再下一场雨。如果不是街上的军人,东京简直是一座死城。学校停课,电车火车停驶。电话不通,也无法打电报。东京已与外界隔绝。陆军集结兵力准备进攻,老百姓交通中断。但是,尽管有些装甲开进阵地准备进攻,另一部分装甲车向叛军的路障逼近,装甲车两侧还是挂着标语,号召叛军“谨从敕令,”立即撤走。

    满载炸弹的轰炸机在上空盘旋,还有些飞机撒传单,题为《告下士官兵》:

    1。速回原部队,为时未晚。

    2。抗拒者为叛匪,将予枪杀。

    3。汝等父母兄弟皆因各位成为国贼而哭泣。

    在东京的上空升起多个炮校气球,下边挂着一幅大幅标语“敕令已颁。勿抗军旗。”各要害地点都架起了高音喇叭,日本广播电台的播音员以哽咽的语调广播一份致叛军士兵和起义民众呼吁书。

    “……你们真心诚意地相信自己所做的一切是正义的,为了谋求日本的未来。但是,现在天皇命令你们归队、放下武器。如果继续顽抗,你们就成了违抗敕令的国贼。你们曾相信自己做得对。现在,你们既然知道错了,就不该继续背叛陛下,成为国贼,遗臭万年。现在回头是岸,为时不晚。你们过去犯的罪行会得到赦免。你们的父母兄弟,全国的男女老少都真诚希望你们回头……”

    参加起义的士兵开始以疑惑的目光面面相觑。可谁都等待别人先行动,到晚上十点左右,起义者之间的原本就接近崩溃的信任和团结便开始瓦解,数百名起义士兵和民众带着步枪和机枪离开了阵地。临近午夜时分,除了在首相官邸和少部分地区的的几个小分队外,几乎所有士兵都回到所属部队。到第二天早晨,飘扬在国会上的红色旗帜落了下来,之所以会如此的原因非常简单,天皇赦免了所有参与起义者,而他们的目标已经达到了。

    一小时后,军部通过电台宣布,叛军和叛乱民众已投降,未发一枪一弹。

    五二一起义就这样虎头蛇尾的结束了。这场曾经轰动了整个世界的准赤色起义,在西元寺等人拖延下和策划下,一场看似将会获得成功的起义,最终的在自身的分裂下失败,五二一起义就如同暴发时的出人意料一般,起义的失败同样出人意料。

    在大多数国外观察家看来,他们在起义爆发时所感受到的是恐慌,红色的起义可以在日本发生,已经远超出他们的设想,但是如此快速的覆灭更是超出了他们的预计,在他们庆幸着日本可能因此避免赤化的同时,却很难了解到这场起义的意义。

    而了解其意义的人屈指可数。但是中国秘驻的日本的一名特工,却因间接参与到这场起义之中,因为远比外界更了解这次起义,在他发给国内的详尽报告中分析了引起此次起义的深刻的社会动荡,尤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