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来说不啻于是一件幸事,因为正是这最后数十年的控制为后世中国所据有的广袤领土提供了法理和当地主要居民为汉民族的有力凭证。但是对作为帝国皇室的高家来说,就恰恰相反了。因为这几次位于帝国末年的对外扩张消耗了大量的财富资源,使得本来就岌岌可危的财政平衡遭到破坏,为了汲取更多的财源来恢复平衡,帝国的皇室和官僚不得不向拥有最大财富的新兴资产阶级做出让步,让出一部分权力作为交换。而正是这些让步加剧了帝国内部的基层分化和更大规模对外扩张性战争,最后导致了帝国的毁灭。所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一位有良心的青年历史学家在他的论文中所写的:假如帝国在十九世纪中叶平定了内部的农民叛乱后,并不是出兵征服那些不稳定的外夷和藩属国,而是做一定的战略收缩,保持在本土以内的范围内,那么帝国的统治将会更加稳固,大顺也不会在二十世纪初卷入那场毁灭性的世界大战中,甚至今天的中国还会由高家的某一个仁慈而又英明的后裔统治,相比起那些贪婪而又无耻的野心家、煽动家来说,这说不定还是一个更好的结局。
当然对于此时身在台湾的早国权来说,他自然是无法得知后世那位有良心的青年历史学家对于这段时间帝国政策的非议。但作为正二品的副权将军,都督台湾、福建诸军事,实际上的解决琉球问题的全权大使,他此时所考虑的就是采用一切军事或者非军事的手段,迫使日本一方退兵并释放被掳走的琉球国王,恢复琉球王国的原状。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将领,早国权从一开始就明白了这次日本对琉球的入侵并不是一个偶然的事件,而是一个敌人蓄谋已久的扩张行动的序幕,因此在做好充分的军事准备前,他甚至没有派出前往日本的使节。但让他焦虑的是,从日本入侵琉球开始,时间已经过去了快一个月了,可是他所需要的军队还没有充分的准备起来。如果说通过他的努力,从福建、浙江沿海各地抽调来了一些军队,在台湾基隆港已经有了一支大约有七千人的支队以供进攻琉球之用,但是海军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无论是军舰还是装载陆军的海轮都差之甚远,现在基隆港内停泊的只是一堆航速不一、新旧不一的船只,距离一支足以完成任务的舰队还差之甚远。对于这一点,早国权是心知肚明,但是他也没有办法,大顺朝廷紧张的财政自然无非给予海军这种“吞金巨兽”足够的支援,不用说购买或者建造各种新式的军舰,就连对现有军舰的修缮和训练也都很难保证,这样的海军自然无法和大顺那些受过良好训练的陆军相比。倒是不少从各地轮船招商局临时调动来的民用船只的情况要好很多,无论是水手的熟练程度和船只的完后程度都比军舰要好得多,毕竟大顺繁盛的海贸需要大量船只,虽然朝廷一时间无法付出足够的报酬,但本身就是官办企业之一的招商局还是采用自己垫款的方式动员了相当一部分船只支援本次行动。而作为台湾岛的第二大港口,也是位于最北端、距离琉球最近的基隆港,也就成为了这次行动的主要停泊港。
多谢书友stainless_lotus的打赏,好像这段时间天天都有来,只能认真写书来回报了。
还有,大家基本都认为应该写新顺,那要不这样吧,这样空对空也没有意思,这段时间我把这几个的开头都写个几千字出来,大家来选择一下如何?反正迟早也要给编辑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