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七十四章 牛年大吉(2 / 4)  宋时明月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望外地冲至门口,声嘶力竭地呐喊:“救……命,兄弟,救命!快点打开门,求你了……刚才,一个长得很象签判大人的……不,一头长得像签判大人的恶兽闯入屋里,拿我们当麻包甩来甩去……兄弟,快开门,里面罩不住了……”

    告密者继续擦着汗,视若未睹;廓尔喀卫士继续吹着口哨,听而未闻。那名幸存者还想呼救,猛然间,那些惨叫声戛然而止,夜空静得让人心里发毛。一个蹑手蹑脚的脚步声从那幸存者背后走来,那人急火攻心。突然,他明白过来,聪明地眼一翻,吐了口血,“昏”了。

    营门开了,赵兴轻轻走了出来,淡淡说:“他们睡着了。”

    他拍拍手上的灰尘,借那晕倒人的身体擦了擦手上的血迹,走了。

    第二天,类似事件重演了一遍。不过,这次的受害者是那些闹事犯人,他们可没牢城营狱卒那么幸运。狱卒们只是被打昏,肋骨断了几根而已。但参与闹事的犯人通通断了鼻梁,脸上留下明显标志。

    据说,一名闯入营内的壮汉打倒了他们之后,宽容地容许他们自己选择:断腿,还是断手。结果,这些囚犯最后的服刑日子,都是手脚打着石膏渡过的……

    从那以后,密州狱卒与罪犯共同患上了一种疾病,见了身材高大的背影,立马条件反射式晕倒。

    原本,他们受了如此大的冤屈,该向监军——也就是赵兴——倾诉,但现在你让他们向谁哭?转而向张用告状,那跟向监军说有何区别?

    哭诉没处去,打又打不过,想让犯人再闹事,如今这犯人都染上了病,一听赵兴这名字,立马晕倒。怎么办?

    原来,京城人称“惹不得”,一点都没夸大呀!

    这称号,太含蓄了!狱卒们一提起来两眼泪啊——误导,这是严重的误导,俺们只知道签判大人对人从来笑眯眯,听说“惹不得”这称号,还以为他嘴会说,为此俺们准备了滔滔的言语,就等他开口问,没想到啊没想到……

    此事过后,谁还敢跟赵兴提条件?

    原本狱卒们也想在海贸中插一脚,如今他们只求赵兴不来找事……嗯,赵兴不找事,他猛烈地夸奖领头闹事的人勇猛过人,夸得人都不好意思。

    当然,这么勇猛的人待在大后方实在浪费人才,西夏那里正天天打仗,京中禁军总想抽调密州骨干,别挑了,就他!而后,枢密院立马接到赵兴推荐,一纸公文把他们都调前线去了西夏……此后,这几个人的杳无音信,无人关心他们是否存在。而其余的人则唯恐自己被当作卜庆第二,被赵兴怒火波及。于是……

    剩下的事就是张用的活儿了。

    二月,苏轼进入贡院前,特地写了名为《刘向优于杨雄论》的文章悄悄送给李廌。因李廌住在马梦得那里,苏轼托其将文章带往李家。不巧,李廌恰好当日外出,仆人将苏轼的文章放在桌子。不久,章惇两个儿子——章持、章援来李家拜访,看见放在桌上的文章,喜出望外,就占为己有,并回去认真揣摩。

    李廌回家之后,不见苏轼的文章,心中怅惋不已。考试时,试题果然与苏轼所写的文章十分类似。章持、章援模仿李廌的口吻一挥而就。而李廌则因心情烦闷而表现不佳,大失平时水平。

    阅卷的时候。苏轼认为第一名肯定是李廌,等评阅完考卷拆号时,发现第一名是章援,而文笔与章援相同的章持则排在第十位……李廌最终落第。苏轼为此事懊悔不已。

    然而,宋朝有律:凡朝中相侯子弟均不得列为科举之首。故而殿试时,章援从第一变移至第五,如此,章援也就与状元擦肩而过。章族为此很不忿,将章援当“状元”录入族谱,以示纪念……

    三月末,朝廷再下旨意,诏令诸路经略司护耕——这活是团练的活。

    在农耕文化下,每年的耕作都是一场重头戏,团练的存在就是在耕作开始的时候,保护农民不受盗匪的侵扰,在收割的时候,不受盗匪的抢劫。这护耕活动是团练每年的首要任务,它在一场傩舞中拉开序幕。

    其实,现在雪仍未化,可是朝廷已经迫不及待了,生恐今年耕作晚了,导致灾荒。地方官员也忧心忡忡,望着白雪皑皑的田地唉声叹气。

    傩(nuo)舞,又叫“大傩”、“跳傩”,俗称“鬼戏”或“跳鬼脸”。它渊源于上古氏族社会中的图腾信仰,周代称傩舞为“国傩”,纳入国家礼制。傩礼是希望调理四时阴阳,以求寒暑相宜,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国富民生。汉唐时宫廷大傩仪式隆重,并传入越南、朝鲜半岛和日本。北宋末期宫廷傩礼采用新制,傩向娱乐化方向发展。

    田头,几名团练正拿着一个鬼脸面具在那里跳着古老的傩舞,舞傩者称之为“团将”,他配戴形象狰狞的面具,装扮成传说中的“方相氏”,一手持戈、一手持盾,边舞边“傩、傩……”地呼喊,奔向各个角落,跳跃舞打,搜寻不祥之物,以驱除疫鬼,祈求一年平安。

    驱鬼仪式结束后,当地最高长官上前焚香祷告,并将一杯酒水祭告天地后,洒在锄头与犁上……然后,大家都傻眼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