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公路狂奔南下。往格鲁吉亚和阿塞拜疆方向逃亡。
不过就在他抵达了阿尔尚—泽利缅的时候,遇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人——李尔文。这位美女间谍给他带来了四个极其重要的情报。
情报一:埃利斯塔和马内奇河附近连降暴雨。河泽泛滥难以通行,交通基本上完全中断了;
情报二:在高加索区域十分活跃的布琼尼的骑兵部队控制了斯塔夫罗波尔,向第比利斯方向逃亡很可能遭遇他们的拦截,风险不是一般的大;
情报三:红十军的战斗力十分低下,之所以不让他们参加战斗,是因为红军内部都对他们没有信心。
情报四:英**队和伊朗军队还没有做好从里海撤走顿河志愿军的准备,向海边移动,是死路一条!
这四个情报无疑在浇了邓尼金一头凉水的同时,也让他看到了另一种可能。向南逃跑似乎是凶多吉少,向里海靠近也没有用,似乎只能去捏红十军的软柿子,似乎希望还比较大?
当然,邓尼金也没有完全相信李尔文的情报,对于英国人,他发自内心的不信任。现实情况留给他的疡并不多,向北突围也不是哪里都能走的,在阿赫图宾斯克的东面是哈萨克斯坦的雷恩沙漠,往这个方向逃是死路一条,甚至只要他透露要穿越沙漠的口风,部队立刻就会溃散。
而径直向北直取察里津,似乎也不靠谱,红十军正从这两个方向杀出来,难道跟他们迎头对撞?这简直就是自取灭亡!
思来想去,邓尼金的眼睛锁定了一个小城市——察干阿曼。这座伏尔加河下游的小城市太理想了。离阿赫图宾斯克有一段距离,夺下小城渡过伏尔加河,有铁路和公路可以直接通向乌拉尔地区。
如果李尔文的情报是准确的,那里的红十军守军也应该不堪一击。你问邓尼金为什么不直取阿赫图宾斯克?简单,首先阿赫图宾斯克太大了,守军较多,而且离察里津太近。一旦被缠住,他可能被转身回来的红军包围消灭。
为了达成突然性,为了尽可能的保存力量,邓尼金疡了比较保险的察干阿曼。不过对于邓尼金的这个疡,后世的史书上是比较有争议的,因为这位指挥官很显然的没有看看是谁的部队在防守这座城市,因为防守这座城市的是米罗诺夫,是英勇善战的顿河混成旅。
两个历史上就注定要打生打死的老对手终于要碰在一起了,不过在他们之间的决战将要爆发之前,我们先要注意另外一个人。
李尔文,这位非常喜欢搅局的英国女间谍出现在邓尼金面前并不是意外。在乌克兰的战斗爆发之时,她就匆匆赶到了顿河和伏尔加河流域。仔细的调查了那里红军和白军的情况,她得出了一个比较客观的决定——邓尼金和捷克军团残部没有任何胜算。
她认为摆在邓尼金面前的疡只有一个,赶紧地跳出这块区域,否则必死无疑。不过让她比较郁闷的是,邓尼金对英国人不屑一顾,甚至也不服从乌法临时政府的指挥,自成一系自立为王。
邓尼金一点儿都不想离开顿河和伏尔加河流域,更不打算向乌法靠拢。对于协约国集团来说,邓尼金的疡无疑很让他们恼火,这个家伙太不听指挥了,也太不把他们放在眼里了,尤其是当他们了解到这位还挟持了科尔尼洛夫的时候,是更加的恼火。
但是邓尼金手头的这支部队又非常重要,在捷克军团被打残之后,在乌法临时政府还在满世界拉壮丁的时候。顿河志愿军对暂时无法直接干涉俄国的协约国集团来说,是最后可以倚仗的部队了。他们断然不会允许邓尼金就这么被消灭!
当然,他们也断然不允许邓尼金再这么自行其是下去,所以这才有了李尔文的火线送情报。那四个情报,有真有假,埃利斯塔方向不好走是真的,但也绝没有到无法通行的地步。布琼尼的高加索骑兵确实存在,但是战斗力没有描述中那么强,至于从里海撤退的问题,没有准备是真的,但是想要准备的话也不难。说到底,协约国集团就是希望邓尼金乖乖向北走,向乌法靠拢,这才方便他们继续搅乱俄国的局势……(未完待续……)
ps:鞠躬感谢hzwangdd和尤文图斯同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