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692 最终章(2 / 3)  天兵在1917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子弹和氢弹,还拥有你们所未有的中子弹和其他更先进的核武器。打核战争我们将奉陪到底!”

    李晓峰的发言在全世界都引发了震动,首先开始慌张的是美国,因为谁都看得出苏联警告的是谁,而苏联氢弹尤其是中子弹的威力披露出来之后,让美国民间一片惶恐,无论谁都不想变得和那些可怜的阿拉伯人一样。自然是一股子反战的浪潮就从民间涌了上来,他们要求艾森豪威尔总统千万不要意气用事,千万不要同苏联打核战争!

    一时间艾森豪威尔头大如斗,一方面是民间的压力另一方面是军火和金融集团的催促,两边的意见截然相反,一边祈求和平,而另一边则要求艾森豪威尔强硬。

    实话实说这真的很难抉择,没有办法的艾森豪威尔只能接受国务卿杜勒斯的意见将皮球踢给了北约:“我将起立征求其他盟国的意见,对待苏联的问题上必须同盟国取得一致!”

    那美帝的盟国现在是个什么态度呢?英国同美国人一样惴惴不安,比利时、荷兰和意大利没啥主见,一切都听英美的,唯一有点分量的法国却在暗中搞小动作。

    戴高乐紧急飞往了莫斯科,名义上说去斡旋解决危机的,但实际上这位总统别有盘算。戴高乐认为现在就是法国摆脱美国恢复自由的最佳时机,事实证明在核武器上苏联更加强大,这种强大不光是苏联拥有更先进的核武器而是苏联毫不犹豫地敢于使用这种武器,后面这种果敢简直让世界瞠目结舌。

    因为一直以来包括戴高乐都认为核武器不过是用来吓唬人取得战略平衡的,没有哪个疯子会冒着毁灭世界的风险再次使用这种武器。但苏联就打破了这个传统观念,他不光敢用而且还用了很多次,尤其是明知道对面的敌人是美国时,依然敢用。这说明北极熊根本就是肆无忌惮嘛!

    这个世界上谁不怕疯子,尤其是苏联这种拥有巨大实力的疯子就更可怕了。北约诞生的意义就是抱团取暖对抗苏联的威胁,就是指望英美的核武器能维护自由世界的安全,说白了就是震慑苏联。但是现在看来这种震慑恐怕更多的是心理安慰,面对北约的带头大哥美帝俄国佬依然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将阿拉伯联盟换成荷兰、比利时和意大利是不是也一样呢?

    包括法国在内的没有核武器的自由自世界政客们不得不考虑这样一种可能,当苏联的核弹扔在自家房顶的时候,美国人会断然出手营救吗?

    戴高乐是十分怀疑这一点的,尤其是当苏联和以色列公布那个所谓的和平友好互助条约之后,他就知道美国人不敢拿苏联和以色列怎么样了。按照这个条约苏联对以色列有核保护义务,对以色列使用核武器苏联将断然还击。也就是说如果美国人现在用核武器报复以色列的话,那就真的是核战争了。对此,戴高乐不得不佩服,俄国人太狡猾了,先用核武器猛抽美国的老脸,等美国人想要报复以色列的时候,又立刻甩出一份条约将以色列和苏联捆绑在一起,用核武器攻击以色列等于攻击苏联,如此一来美国人还敢对以色列进行核打击吗?

    很显然是不敢的,苏联疯,美国可不疯。看穿了这一点的戴高乐知道本次事件必然是以美国的全面败退收场,在苏联强大的核威慑力下,美国人得多掂量掂量。

    而这就意味着在世界范围内美国纸老虎的面目曝光了,而这对法国是有利的,借助苏联的影响力摆脱美国的控制并不是不能做到的。所以戴高乐这才急吼吼的奔赴莫斯科,而双方也很快一拍即合。

    苏联自然想要削弱北约,而法国也希望退出北约,很快在主宾友好的气氛下双方就达成了一致,苏联将再次裁剪在波兰的驻军,并愿意同法国达成军事备忘录:双方互不视为敌人,军事演习透明化,最重要的就是苏联再次重申了只要法国的导弹不瞄准苏联以及苏联的友邦,那么苏联的导弹也不会瞄准法国。

    戴高乐得到了可靠的保证之后,回到巴黎的第一件事就是正式宣布退出北约,戴高乐是如此说的:“法国人民是热爱和平的,我们从来都热衷于自由反对暴力和霸权,而北约则是集暴力和霸权为一体的组织。这个组织始终是暴力和霸权的工具,是某些国家为了控制世界的武器。法国不愿意充当这样的工具,所以我们选择了退出。我始终认为除了暴力和霸权之外必然有维护法国安全和和平的第三种选择!”

    法国的突然退出震惊了世界,对美国来说更是当头一棒,哪怕是美国人发出了最强烈的抗议也无济于事。而法国的退出对北约来说简直是当头一棒,第一次让世人看到了北约内部的裂痕,就算是帝国主义国家利益也是不完全一致的。今天可以有法国的退出,明天会不会有荷兰或者比利时退出呢?至少听闻到法国退出北约的消息之后,这两国政府是惶惶不可终日,一方面派外交官去美国打探消息,另一方面也秘密派遣特使前往莫斯科,希望给自己留一条后路。

    李晓峰想要的就是这样的结果,只有敲碎英国人用了数百年才搭建起来的国际体系,苏联才有活路。而法国不过是这上面的第一块牛皮糖而已,接下来苏联需要做的是又拉又打,对英美要施加压力,而对荷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