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526 台湾(3 / 4)  天兵在1917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有冲突?”斯维尔德洛夫又插话了,“要解放东北,就必须增兵,这是必然的!”

    谁想到李晓峰却反问道:“谁说这是必然的?是军.委的广泛共识?还是布柳赫尔同志这么认为?或者是梅列茨科夫同志有这样的要求?”

    斯维尔德洛夫还真就说不出什么了,因为他的思维陷入了一个错误的圈子,他很自然的认为东北当前的进展不大是因为敌我力量比较接近,而要打破平衡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增兵。而像苏霍伊所说先解决东北问题,其潜台词自然就是要求增援。

    问题是,李晓峰不认为这是对的,他说道:“最近一个多月,远东方面军在东北稳扎稳打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已经翻越了最糟糕的地形,挺进到了平原地区。接下来我军的机械化优势和重火力优势将得到更好的发挥,当不利条件减少有利条件增多之后,这个仗怎么会变得难打呢?”

    稍微一顿,李晓峰断然说道:“所以我认为,东北的僵持仅仅是暂时的,当我军稍作休整,补充了之前的消耗之后,一场更大的胜利就在等着我们。我认为不需要给远东方面军补充太多的兵力一样能够解决日本关东军。甚至如果我们将t共的积极性完全调动起来,随着他们出关作战,东北解放是指日可待!”

    说白了,李晓峰的意思很简单,那就是他认为当前的远东方面军已经足够解决关东军了。根本就不需要什么增援。而这一点是斯维尔德洛夫反对优先解决东北问题的关键要素之一。

    只不过斯维尔德洛夫对这个结论并不相信,甚至托洛茨基也表示怀疑:“这个结论是可靠的吗?之前布柳赫尔同志可是说过,要想解决关东军,至少需要70万的兵力,而现在远东方面军顶多只有五十万兵力,这个差距可是相当大啊!”

    李晓峰立刻解释道:“我也听过布柳赫尔同志有类似的说法,但是这种说法是有前提的,当时布柳赫尔同志的原话是要想在三个月之内解决东北问题,至少需要70万兵力,如果有一百五十万军队,他能在一个月之内解决关东军。可见布柳赫尔同志的结论是有前提的,三个月解决关东军,需要七十万人,一个月解决关东军需要一百五十万人。但他从来就没有说过,如果只有五十万人就不能打败关东军了,更何况如果充分地计算盟军的力量,东北抗日联军有约十五万人,t共的八路军根据库利科夫同志的计算,至少能拿出二十万人出关作战。这就是八十五万兵力了,要知道华夏的同志已经用实际行动告诉了我们,他们是能够硬碰硬从正面击败鬼子的。有了他们的牵制,关东军又能剩下多少作战力量呢?”

    托洛茨基陷入了沉思,这确实是个思维的误区,他们对东北形势的判断完全基于之前先西欧后远东的军事部署得出的,按照那种思维方式,解决掉西欧问题之后,在远东地区美国人会抢在前面,为了不然美国人专美于前,解决东北问题就一切以速度优先,所有对敌的判断都是建立在高速的基础上的,为了实现这种速度,就必须集中更多的兵力,自然需要的兵力也就是水涨船高了。

    如果抛弃掉高速的要求,以红军当前的装备水平和战斗力,以五十万打七十万很难吗?更何况李晓峰讲得很明白,红军这边不止五十万人,算上t共的力量,妥妥的超过八十万,那三十五万八路军和抗联部队只要能拖住二十万关东军,对远东方面军来说一对一恐怕根本不怵吧?

    甚至仔细的想一想,现在的敌我力量对比五十万对七十万,在之前的一系列战斗中,远东方面军已经给予了关东军沉重的杀伤,歼敌在五万以上,这还是红军在糟糕地形上攻坚取得的成绩,换成平原野战,关东军真的可怕吗?

    想通了这一点之后,对托洛茨基来说后面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只不过他是想通了,但斯维尔德洛夫却还没有想通。因为他马上就问道:“安德烈同志,按照你的说法,确实可以不增兵远东,但是这么一来解放东北的战役必然会被拖长。而解放台湾的时间表已经制定好了,在一月中旬我们就必须采取行动,现在哪里还有那么多时间?”

    李晓峰不由得叹了口气,他指着苏霍伊的报告说道:“雅科夫同志,请您注意,苏霍伊同志已经讲了,如果可以优先解决东北问题,那么完全可以将解放台湾的时间向后推迟,他本人也建议推迟到三月。”

    斯维尔德洛夫这才想起来,感情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以“时间换空间”的基础上的,没有更多的增援兵力,远东方面军的推进速度自然要放缓,需要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同关东军缠斗,但苏霍伊已经预计到了这一点,主动提出推迟。并且按照他的意思,在三月之后开展行动,冰封对海参崴的影响还会更小,对军事行动还更加有力。

    不过斯维尔德洛夫也不是那么容易认输的人,他立刻又找到了一个破绽:“但是物资问题怎么解决?根据我们的估算,最迟在三月份我们就能攻入德国境内,很有可能在那时候发动对柏林的最后一击,一切物资供应都要优先保障德国的战事,哪里有多余的物资储备开展台湾战役!”

    你还别说这真是一个问题,但是这个问题李晓峰已经有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