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350 普洛耶什蒂(3)(2 / 3)  天兵在1917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这一趟回家之旅竟然显得那么平和:“没有高炮,没有敌机,没有阻拦气球,什么都没有,只有风光无限。”

    斯图尔特中尉甚至能辨认出正在田地里辛勤劳作的农夫,正在抢收冬小麦的他们在满眼金黄色的景致中间不断地游走,色彩上唯一的差别就是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河水在阳光的照射下发白发亮。此时斯图尔特中尉眼帘中已经噙满泪水,他知道那就是家乡的多瑙河!

    这条著名的大河终于印入了人们的眼帘,却出乎很多红军小伙子的意料——它根本就不是“蓝色”的。伊万们指着底下那条“棕色泥沼状”的东西互相讪笑了一番,这条河可远远不如那首曲子美妙。

    多瑙河是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的界河。飞越它,意味着机群已经进入了罗马尼亚领空。静静地看着多瑙河的斯图尔特中尉蓦然想起,他曾经在一首诗中读过:“只有那些真正爱多瑙河的人,才能发现她的蓝色之美!”

    飞越了多瑙河之后,机群再次降低高度。并小心的绕开布加勒斯特,这一段航程是护航战斗机群最担心的一段路程,如果他们被德国人发现了,这里将是敌机最可能进行拦截的地段。

    之前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大批敌机拦截情况。红色空军是伤透了脑筋,之前说过,雅克3和拉-5的航程实在是够呛,战斗半径实际上就是三百公里的样子,根本不足以全程为轰炸机护航。而能够为轰炸机护航的pe-2又是该死的截击机。碰上了灵巧的德机并不能讨到好。

    所以机群一旦被德国人的雷达发现了,那真心就是九死一生!那有没有一种办法不让德国的雷达发现呢?很可惜那个年月没有f117更没有b2,轰炸机群就是雷达波的强反射体,一般在高空活动的他们,实在是没办法逃脱雷达的注视。

    轰炸机群似乎是十死无生了?不一定,红色空军就想出了办法,他们认为可以采用强大的电磁干扰让德国人的雷达变成瞎子。红色空军建议投放海量的干扰箔条,然后用图-3改造的电子干扰机压制德军和罗马尼亚军队的炮瞄雷达,这样双管齐下定然能保证轰炸机编队的安全。

    只不过这个建议李晓峰并没有完全同意,原因很简单。黑海上空实在太窄了,在这里投放大量的干扰箔条固然有用,但是无形中也提醒了德国人和罗马尼亚人红军有大行动。在晴朗的白天,大机群轰炸机队绝对是最好的目标,哪怕是伴随干扰的图-3电子型能压制敌人的炮瞄雷达意义也不大,因为这一次轰炸机是低空轰炸,不需要炮瞄雷达,敌人的高炮也能发挥作用。

    所以,李晓峰的意思是决不能打草惊蛇,否则后果很难说。当然也不能不管敌人防空雷达的威胁。只不过某仙人倾向于用更直接的手段解决这些威胁。那就是在战斗爆发之前摧毁德军在罗马尼亚的防空雷达网络。

    听起来似乎难度很大,实话实说,难度确实很大。要想摧毁防空网络,首先就得找到这些雷达的具体位置。而很显然,这肯定是高度保密的,不管是德国人还是罗马尼亚人对这些雷达肯定是高度设防和伪装。

    为了找到这些雷达的具体位置,kgb又一次出动了,不得不说,这个年月红军最高科技的那些工具都控制在kgb手中。这就是红军的第一代电子侦察机图-3d型电子侦察机。该机拆除了原有的弹仓。改装为大型无线电侦探设备,能够截收德军的无线电和雷达信号。

    当然,有了电子侦察机还是不够的,为了搞清楚德军的雷达位置,红军还有针对性地开展诱骗战术。比如派遣轰炸机轰炸布加勒斯特,诱骗德军防空雷达开机工作。

    经过数次试探,付出了一定的损失之后,红军基本搞清楚了罗马尼亚防空雷达的准确位置。在轰炸行动开始的前一天晚上,kgb精锐的信号旗特种部队在红旗黑海舰队的掩护下靠近了罗马尼亚海岸,乘坐直升机秘密潜入了罗马尼亚境内。当红军的轰炸机起飞之后,他们向着德军的雷达站发起了攻击,几乎没费什么功夫,他们就轻而易举地摧毁了这些雷达。

    没了雷达,德国和罗马尼亚空军基本上也就是睁眼瞎了,这么说吧,哪怕是这两国的空军力量再强大,也不可能给红军造成什么威胁了。实际上如果不是红空军远程航空兵力量实在有限,完全可以乘着德国空军和罗马尼亚空军瞎眼的当口干一票狠的,不说彻底地摧毁其空中力量,打个半死是没问题的。

    所以当斯图亚特中尉架机从布加勒斯特附近大摇大摆的飞过去,而没有受到任何拦截的时候,他的心情就很难描述了。有轻松也有亢奋,总而言之很复杂。

    8时许,第一波图-3轰炸机轻松地抵达了阿斯特拉.罗马纳炼油厂上空,此时成群结队的罗马尼亚工人正准备走进工厂大门开始一天的工作,而就在此时足以遮天蔽日的轰炸机群出现在了他们头顶。然后二话不说打开舱门就开始投弹。

    一瞬间天空中到处都是圆滚滚的航空炸弹,直到此时,阿斯特拉.罗马纳厂区上空才开始响起尖锐的防空警报声,而地面上的工人在短暂的震惊之后。立刻手脚并用地向防空洞和一切看上去比较结实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