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四十五章 牛逼的翰林官(1 / 2)  大明文魁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章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最新网址:wap.biquwenx.net
    拜见完吏部尚书,卢义诚端着酒杯,好容易才从紧张的情绪缓过来,然后对林延潮无比感激地道:“宗海,多亏了你引荐,否则我连与太宰说话都不敢,更不用说还能在他面前作诗了。”

    林延潮哈哈一笑,拍了拍卢义诚的肩膀道:“说这话做什么,见外了。”

    卢义诚听了更是十分感动。

    敬完吏部尚书,其余人也不能拉下▲在王国光身侧的乃是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姚弘谟。

    成化年以后,官场有一个规矩。

    就是礼部尚书、侍郎必须是翰林,而吏部左右侍郎里,必定一个是翰林。

    而翰林为六部侍郎者,同时身兼侍读、侍讲学士。

    朝堂上如姚弘谟这般同时在六部翰林院挂职的,只有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林延潮会试时的轩师余有丁。

    身兼翰林,侍郎,可以在正三品的同阶官员中笑傲群雄了。

    不仅如此,朝廷腰吉士教习,都会从身兼翰林,侍郎的官员里选取。

    身为翰林院庶吉士教习有什么好处?当然是将来储相的人脉,同时翰林院教习也是入阁的预备人选。徐阶与张居正关系为何那么好?因为张居正在翰林院为庶吉士时,徐阶就是翰林院的教习,所以张居正始终以徐阶门生自居。

    而这位姚弘谟滴三年翰林院教习,至于余有厄是一年前补上,他是顶的是王锡爵的班。

    当年张居正夺情时,就是王锡爵带头率几十个翰林上门闹事,逼着张居正把刀架在脖子上。后来王锡爵自知得罪了张居正,回乡省亲然后就不回来了≮是余有丁才有机会补了王锡爵的班。

    姚弘谟见林延潮后,笑着道:“玉堂之署内,三鼎甲状元郎不少见,但三元及第者,大明开国来。也只有你和商文毅公二人啊!”

    玉堂是翰林院的雅称,姚弘谟的意思是每三年一次科举,三鼎甲状元都是要入翰林院的。所以翰林院里不缺状元,可是三元及第的状元郎。翰林院几百年来也只有林延潮与商辂两个人。

    林延潮当下低调地道:“哪里,以后入翰林院后,还需请少宰耳提面令才是。”

    对方虽眼下多在吏部办差,但毕竟还申兼翰林院侍读学士。

    眼下翰林院里,翰林学士官位最尊∑管院事,不过现在暂缺。

    翰林学士之下为侍读学士。

    眼下翰林院内有三位侍读学士,分别是陈思育,余有丁,姚弘谟三人。

    余有丁,姚弘谟一面在吏部礼部署理部院之事,一面在翰林院当差。而陈思育则是侍读学士掌院事,注意掌院事三个字,也就是说翰林院的事,他说得算。

    所以陈思育是正∴有丁,姚弘谟是副,这三人就是林延潮将来在翰林院的领导了。

    乘着这敬酒的机会,对于将来领导还是要赶紧巴结下的,至少认认门。林延潮三年后任官考满的考语,还要这三人来写呢。

    林延潮连忙敬酒,然后说几句愿意向组织靠拢的话,姚弘谟也是温和地鼓励了林延潮几句。

    反正礼数到了就行。

    敬完了姚侍郎,林延潮按着顺序一一敬酒。林延潮身为状元,众人见都是道不敢↓品以下官员都是从席上起身。

    敬了半圈就到了翰林院这一席上。经旁人介绍林延潮知道一旁左数第三的席上,就是翰林院一把手陈思育。

    陈思育乃湖广武陵人,又是张居正的同乡。

    他此刻坐在席上,背心挺直。对其他来敬酒的官员和进士们,神色都是淡淡的,不苟言笑,看起来一脸严肃的样子。

    林延潮上前对陈思育道:“下官见过掌院。”

    陈思育见林延潮微微点头道:“状元郎不必多礼,这一次殿试本院身为读卷官,看过你的卷子。将其勾为一等,就是赏识你的才学。”

    说到这里,陈思育突话锋一转道:“不过有才亦需有德,为臣者当有风骨,不可媚上。你第二道策问的立论,本院是不赞成,雁为第一等,只是惜才罢了,以后入翰林院后,你当好好研磨心性,潜心学问,不可有躁进之心。”

    林延潮听陈思育这一番话心道,你妹啊,这简直就是批评了,把自己看成积极向皇帝拍马屁的有才无德之徒了。看来大领导对自己不是很满意啊!看来进翰林院,搞不好要夹着尾巴做人了。

    林延潮称是退下,这时一人上来道:“状元郎,不必介怀,掌院的性子就是如此,外冷内热,不要往心里去啊!”

    林延潮向这官员拱手道:“多谢宽慰,请教阁下台甫?”

    这官员笑着道:“在下草字鸣周,泉州府人士。”

    林延潮听了喜道:“原来是鸣周兄,在下久仰大名。”

    来得好巧,对方就是之前太监孙隆给自己提起的黄凤翔℃是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啊!他乡遇同乡,格外的亲切。

    有着同乡关系,林延潮与黄凤翔聊天不由十分投机。

    黄凤翔道:“宗海兄,其余的日后再说,我与你先引荐一下本院
最新网址:wap.biquwenx.net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