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九百九十九章 思辨(2 / 3)  大明文魁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以,朝廷更需用哪一等人才呢?

    从诗赋取士,到八股文取士,再到策问取士,科举考试怎么考都有弊病,但从后到前,应该说时代在发展,筛选的机制越来越公平,在没有更好的办法取代前,朝廷也是很无奈啊。

    而现在朝廷策问考的题目怎么样了?又回去了,譬如去年殿试策问大意是,安定四方,朝廷是用兵还是在德。

    这样题目不是不好,当时朝廷在辽东云南都在用兵,也是用时务考校贡生的意思。

    但如此题目很空泛,用屁股想都知道,在德是政治正确,然后以兵辅之,畏威才会怀德,破题如此简单下面再用八股套就好了。

    这样的题目,表面是策问,实际上还是经义。

    换了林延潮,让他拟殿试题目,至少也要写个龚遂治渤海,虞诩治朝歌论如此,才是真正的策论。

    想到这里,林延潮就将心底的想法,如实道出。

    众翰林见林延潮这么说,也有些被说服了。

    面对赵用贤所言,如果朝廷取士经义策问并重,那么对于策问偏弱的考生怎么办?

    林延潮则回答,一,殿试策问是必考的,这是众所周知的,考生不可能不练习策问。

    二,会试一直也有考策问,放在第三场,但以往都是走个过场,但现在我们要重视起来。

    三,策问是偏重史料,时务结合经义,强调读书人要经史并重,要经世致用。这对于只读经义,不钻研史籍的读书人是有难度。

    没错,这个时代大部分读书人,有条件读通经义已经不容易了,再读史籍很难。但在会试考试的是三千举人,这些举人本来就对经义极有功底,中举后再读史籍,熟悉时务这是本分,国家取士三年才取三百人,堂堂朝廷找不到三百个经史贯通的读书人吗?

    此言一出,一片哗然。

    季道统反对道:“朝廷规定四书五经取士已有两百年之久,林学士要加入史籍,这不是破坏了朝廷的规矩吗?读书人会如何想?”

    没错,考试范围划大了。学生请老师考前划重点。老师答说,整本书都是重点,如此暴击怎么能承受的了?考生还不要暴动吗?

    林延潮笑了笑,但是以经为纲,以史为目,这就是事功之学。

    但见萧良友起身道:“正因为经义已是考了两百年,不说别的,四书五经里大题小题,哪个没有考过,有的句子甚至考了数边,甚至逼的考官不得不考截答题,竟以割裂经义为能事,国家就是如此考经义的吗?”

    箫良友说完,众翰林都是陷入沉思。

    这话说的对啊,四书合在一起只有四五万字。

    科举考试两百年,不说别的,四书题各种搭配方式已经被考烂了,考句号,考子曰,各种惹人发笑的出题方式都想尽了。

    最后想出截答题这等考试方式,什么是截答题?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正常考官的考法是学而时习之一题,不亦悦乎一题,或者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一题。

    变态考官考法是,习之,不亦一题。这样句内题还好,可怕是句外题,甚至章外题目,最变态的就是天外飞仙,譬如上句在论语,下句在春秋这等。

    这样考试就被人骂作割裂经义。

    截搭题在小三关如县试,府试,院试之中非常普遍,一般的截答题也就算了,若是碰见天外飞仙这样的题目,九成九的考生都只能一脸懵逼。

    不过也不能怪考官,谁叫四书题就那么多字,两百年下来早都考光了。

    碰到变态截搭题的考生当然骂人,后来朝廷规定会试,乡试不允许有截搭题,因此不少小三关被截搭题折磨的要死要活的考生,到了乡试,会试反而简单的如喝水吃饭一样。

    只是又苦了会试,乡试考官整天想着如何出题,都白了头发。

    经义题都到这地步了,你他妈还往死里考。

    林延潮听了萧良友支持倒是很意外,万历八年的进士,留在翰林院里的,只剩下他与萧良友了。

    二人平日关系很一般,彼此见面了称一声年兄,私下没什么往来。

    但是没料到这院议中,往日的表面兄弟萧良友,居然站出来支持自己。

    萧良友道:“诸位,我读书时擅以经义,后为翰林,兼读史籍,历朝典故,方知经为体,史为用,经史并读才是经世致用之道。”

    赵用贤道:“此言实急功近利,所谓的史料不过是说一段故事,记几个地名,几个人名罢了,何来经世致用的道理?”

    这时候一名庶吉士起身反对道:“赵翰长有所不知,学史不是为了记住几个地名,人名,而在于思辨,恰如学习经义,学而不用,则废,学史不思辨,不结合经义,用而不学,则……”

    赵用贤打断道:“方庶常,圣人说的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并非结合史籍而言。”

    林延潮看去这方庶常,就是庶吉士方丛哲,浙人。

    心学,事功学,气学各种思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