惧怕敌人接近,才有可能用步兵与建虏的骑兵打野战,而只有敢于和建虏打野战,才能真正战而胜之!”
张煌言听着觉得着实有理,想了想便极为惊喜地赞道:“我看此策甚好,李兄真乃大才!”
李致远以前就知道日本鬼子拼刺刀甚是厉害,又听说清末中英交战时,很多时候清军并不是败在火器上的,而是败给了英军的刺刀战术,可见这种灵活、简便的战术极具良效。
他正有些得意,不料一个声音响起:“此策听着虽好,但却并不可行啊!”
二人一愣,循声望去,原来是安排完测试任务而回的毕安民。
只听他走近几步便继续道:“李大哥真当我无数大明将士和军匠都是傻子不成?殊不知这种冷热兵器融于一体的兵器早就出现了一二百年啦!”
李致远奇道:“难不成这刺刀竟是中国发明的?”
毕安民便又回道:“国朝的将士们和鞑靼、建虏打了几百年,岂会不知道只有野战取胜才算是真正的打赢了胡虏?”
“可除了国朝初年的百战之师,后来的军队论骑射确实不如马背上长大的草原民族。”
“没办法,硬拼不行就发明了火铳、火炮等火器,火枪射速慢,自然想到了添加李大哥所说的那种‘刺刀’用以近战厮杀。”
“实际上早在国朝初年,为适应野战需要,军匠们就开始在铁铳上安装类似的兵器用于刺杀,一般称为‘铳刀’或是‘铳剑’,可将火枪与长矛的性能融于一身,这种火铳也叫‘子母鸟铳’。”
“而现在北军惯用的‘快枪’也常在枪口装矛头,这也是一种冷、热兵器的结合体。”
“可这些看似很好的兵器在实际战争中却根本不好使,主要是枪口插的铳刀或铳剑存在连接不牢、妨碍射击等缺点,实战效果太差,还不如鸟铳配腰刀好使。”
“所以除了“快枪”较为轻巧以外,这些带刺刀的火器大多仅在小范围内试用过,而快枪火力威力太小,也起不了多大作用。”
听毕安民说到这里,李致远便明白了症结之所在,笑道:“我明白你们那样的铳刀、铳剑为何不好使了,可我所说的‘刺刀’可大不一样,不仅连接牢靠,而且绝不会妨碍射击!”
毕安民先是不信,“这如何能办到?”
继而想起李致远发明的那神奇的“游标卡尺”,便转惊为喜,急道:“此话当真?”
“若真能如此,绝对是战阵上史无前例的突破!”
李致远笑道:“当真倒是当真,只是以现在的工匠们的技艺水平,不知能不能造出来。”
接着李致远便解释道:“你方才所说的那种‘铳刀’、‘铳剑’都是插入枪口的是吧?”
见其点头,李致远继续道:“这就对了,你说的这种是插塞式刺刀,插在枪管里,自然连接不甚牢靠,还会阻碍射击。”
“而我说的则是套管式刺刀,是一种特殊结构,可以将刺刀固定在枪管外部,自然不会妨碍射击!”
“回头我们去制造局同工匠们好好研究一下,看能不能尽快造出来!”
毕安民这时已有几分明白,他知道若是真能试造成功,将会给军队带来何等变革,是以心情大好,恨不得立刻回去。
张煌言见此也有几分宽慰,眉头舒展了许多,但当他望了一眼西斜的落日,又顿生几分惆怅之感,慢走几步,伫立于湘江边上,顺着北去的滔滔江水极目远望,哀叹道:“也不知京师情况究竟如何了~”
李致远上前拍拍他的肩膀,也叹道:“此距京师二三千里,你担心也是无用,你我且安心等着,或许不日便有进京勤王的谕令传来罢~”
崇祯十七年三月初五,失去全部希望的崇祯皇帝终于下旨,召天下兵马入援京师,勤王保驾。
并封辽东总兵吴三桂平西伯,平贼将军总兵左良玉宁南伯,蓟镇总兵唐通定西伯,凤庐总兵黄得功靖南伯,各给敕印。
山东总兵刘泽清进轶一级,江北总兵刘良佐、援剿先锋总兵高杰、甘肃总兵李栖凤、援剿江楚应皖总兵马科、保定总兵马岱、宣府总兵姜瓖、蓟镇西协总兵孔希贵、关辽登津水师总兵黄蜚、宁夏总兵葛汝芝、关门总兵高第、天津总兵曹友义、河南总兵卜从善、杜名登、赵光远、杨御蕃、许定国、湖广总兵周靖、张文、张武各进署衔一级。
山高路远,此时方才急召天下兵马勤王,已经太迟了,历史上连离京师较近的吴三桂都来不及救驾,何况是南方诸将,等这一纸诏令传来,京师早已沦陷良久。
——————————————————————————
崇祯十七年三月初五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