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啥稀奇的。
皇帝自己都乱来,滥封督抚,很多当官的都感到大事不妙,有些直接就辞官不干了,所以现在不少地方府县的官职都出现空缺。
李致远实在有些不明白,才过一两天,吕大器的态度怎么会发生如此之大的变化。
难道仅仅是因为自己砍了邓毛溪这一干人等?
虽说邓毛溪是一条恶狗,可打狗都还要看主人,而自己杀了总督吕大器的恶狗,吕大器没怪罪,李致远就已经谢天谢地了,哪敢奢求他提拔自己。
难道是因为自己战绩突出,练了一支如吕大器所说的“精锐之师”,他爱惜人才?
可消灭一千这样的乌合之众就能称得上精锐之师?这种战绩有什么值得称赞的?
待李致远看至最后,吕大器勉励自己好好干,以后有什么事都可以及时报至南昌让他知晓,他一定不会坐视不理。
李致远这才明白吕大器提拔自己的关键原因竟是自己听话懂事!
再一想,李致远也就明白了,一定是左良玉不服从调遣、约束,让吕大器十分头疼。
而自己有事就立刻禀报,这让吕大器觉得自己听话、服从命令,易于控制管束。
李致远不禁感到十分庆幸,幸亏自己一直小心谨慎,而且正好抚州知府空缺,这非常不利于他把守抚州,否则自己未必就会专程去向吕大器禀报。
看来当官的,必须得善于揣摩上意,否则一个不留神让上司不满意,甚至得罪了上司,以后极有可能给你穿小鞋,至少是不利于升迁。
当然吕大器此人也算得上是知兵、有文武大略的好官,也不会提拔那些只会揣摩上司心思的无能之辈。
李致远也正是因为让吕大器觉得还是个人才,才会看重提拔他的。
但让上司满意,投其所好,至少能让仕途锦上添花,那又何乐而不为呢?
李致远决定,在自己未能主政一方、未成大势之前,一定要夹着尾巴做人,抱好吕大器这条大腿。
反正吕大器年底就会调走,那时候自己大概也杀到湖南了,势力也坐大了,也就不用再这么憋屈。
现在得到了抚州知府的官职,总归是件值得高兴的事情,李致远立即告知了身边的亲信。
原本对李致远两月之内拥兵十万、尽收湖南的战略规划很是怀疑的周大壮等人也十分欣喜,对李致远之前野心勃勃的宏伟计划也增添了几分信心。
之后三天,依旧按照之前制定的计划,将三千士兵调来调去,轮流在抚州百姓面前演戏。
抚州百姓终于开始对官军能守住抚州深信不疑起来,逐渐有老百姓从乡下、山间赶回城来。
李致远则是增加了城门处的守卫,严格盘查甄别进城百姓。
民众果然是跟风从众的,越是有人回来,赶着回城的人就越多,几处城门都挤满了排着队等着士兵们甄别的回城百姓。
抚州城终于热闹起来了。
趁着百姓都聚集在城门外,易于在民间传播消息,李致远派人在城墙上张贴了募兵的告示,吸引贫苦百姓从军。
至于李致远麾下的三千士卒,自然也是严格约束,除了执行任务以外,一律待在军营中不得外出。
好在大家都是外地来的,和本地人几乎没有任何接触,保密措施做的很好。
十一月十一日,吕大器承诺从南昌调运来的大量粮食和军资也出现在了抚河码头,这更加坚定了抚州百姓回家的决心。
一时间,赶回抚州城的百姓络绎不绝,几乎堵塞了各个城门。
据在城门处对百姓进行甄别的士卒报告,不少还是抚州下辖的崇仁、宜黄、金溪等县的百姓,甚至连抚州南边建昌府的百姓都来了。
聚集到抚州城的人越来越多,抚州城竟是前所未有的热闹。
李致远命人对入城的百姓严格登记其籍贯、住址、姓名,并发给良民证,入城后严格管理,并且不定期的上门排查。
对从外县而来想要进抚州躲避乱军的百姓,李致远也不拒绝,将其安置在一处,统一进行管理。
现在还能迁徙、想着躲灾的百姓大部分都是家中略有资产的。
否则,烂命一条的,要么投了张献忠,要么根本不在乎,活一天算一天,死在哪不一样?
又派人烧了茶水、熬了粥,提供给在城门处等候入城的百姓,这更博得不少百姓的好感,纷纷议论起这位新来的李知府。
人既然多了起来,李致远干脆就在城门外设置了募兵点,开始大量招兵,短短两三天即得兵千余。
与此同时,李致远也在密切关注敌我方双的各种消息。
十一月初四,张献忠命之前在长沙投降的大明官军副总兵尹先民守茶陵(为茶陵州,属长沙府管辖,紧靠江西吉安府,今属株洲)。
又分兵兼守岳州,张献忠自己则率主力回了长沙。
十一月初九,崇祯皇帝下旨让左良玉移镇武昌,同承天巡抚王扬基、湖广巡按黄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