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看内容;有无审美价值,则主要看形式。只要有高尚、健康、充实、于人民有益的内容,就有社会价值,而无论其形式“闲”与“不闲”。当年有人攻击鲁迅先生,说他的作品是一种“以趣味为中心的文艺”,“它所矜持着的是闲暇,闲暇,第三个闲暇”,先生不以为“掉价”,反将自己的杂文集名之日《三闲集》,以为略示反击。显然,先生对于所谓“闲书”问题,有着超于常人的深刻见解,与那些表面自命高雅实则俗不可耐的人,不可同日而语。
其实,闲书正如闲话,本身并无所谓好坏。关键要看你说的是什么。比如前述优旃说的那些闲话,就利国利民,而且效果比正儿八经上“万言书”要好得多。当然,闲话也害人。但,不是闲话,就不害人了么?张春桥、姚文元写的那些文章,还有那个时期“两报一刊”的社论,不是闲话吧?害人不?可见,闲话害人,并不因为它是闲话。这就正如一把斧头不幸被用来杀人,那罪过却不在斧头一样。
更何况,闲书和闲话,还为生活之不可少。我们知道,闲话,原本并不是“背后议论批评”的意思,也不等于“不满的话”、“坏话”,而是“闲暇时说的话”。闲书则是“闲暇时看的书”。它们不但是一种休闲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情趣。生活中,完全不说闲话的人有多少呢?读书而完全不读闲书的也不多吧?即便有那么几个,也十有八九刻板迂腐、枯燥无味、了无情趣,而且还活得很累。
因此我们不妨把闲书分为三类,一类是内容充实、意义深刻者,则形为闲书,实则正史。一类是形也“闲”,实也“闲”,虽无“重大意义”,但能调剂生活,放松身心,消除疲劳,打发时日,也有一定的作用。还有一类是内容空}同、毫无意义者,则只能算是“扯淡”。闲书容易变成“扯淡”,这倒是不可不防的。但“扯淡”者却并非只有闲书。比如时下道貌岸然,文字枯燥,一本正经地在那里扯淡的所谓“正书”,难道我们见得还少吗?
如此说来,则闲书也可以说正事,正事也可以用闲笔来写了。事实上,这类著作历史上并不少见,比如清人袁枚的《随园诗话》便是。它至今仍是中国美学史和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然而却是“闲书”。这又再次证明闲书并非就一定没有价值。相反,由于闲书态度闲适,文笔流畅,辩解敏捷,风趣幽默,读起来轻松愉快,引人入胜,因此说起“正事”来,效果往往更好。写这样的好闲书,一要见解独到,二要学识渊博,三要灵活机智,四要才气盎然,才能写得生机勃勃,发人深思。这就要有“举重若轻”的功夫,绝非单凭“耍贫嘴”就可以奏效的。
本书要做的,也正是这样一种试验,——给严肃的学术著作以闲书的形式,或者说,赋予闲书以深刻的思想内容。所以,我将这种形式,名之日“随笔体学术著作”。这一试验成功不成功呢?作者心中并没有底,就只好一任读者诸君去鉴定,去品玩,去说三道四,去讲“闲话”了。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个(*^__^*),都会成为作者创作的动力,请努力为作者加油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