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更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只能让圈内人“近水楼台先得月”。也就是说,必须按照“资源共享”的原则,给予适当的“照顾”,包括送消息和打招呼。?
其实,所谓圈子,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资源共享”的意思。比如同乡,就是共同耕种一块土地,共饮一江一河一井之水者。其余如同学,是共享“知识资源”;同事,是共享“行业资源”。依照中国文化的“人情原则”,先前既然共享了资源,则现在有了新的资源,也同样必须拿出来共享。这正如先前我在你家里吃了饭,则现在你来我家,我也一定要请你吃饭一样,是一种讲良心有回报的表现。这是中国人必须普遍遵循的一条道德原则。甚至一个盗贼,行窃得手后,如碰上了另一个盗贼,也要“见面分一半”,以示“利益均沾”,因为大家都是“圈内人”。如果该盗贼竟然违背了这一原则,则他在江湖上,便会立即声名狼藉,不但从此休想再和大家共享资源,而且很可能连立足都成问题。?
然而,均沾者决不止于利,还有害。正如公与私、你与我难以区分,利与害也不过是一块硬币的正反面。所以“共享资源”者也必须“同仇敌忾”,“利益均沾”者必须“祸患均摊”。比如在旧中国,常有两姓或两村之间的大规模械斗。这械斗的起因,无非或是争面子,或是争资源(如共用一河一渠之水的上下游村落,在大旱之年因争夺水资源而爆发械斗)。械斗一旦发生,则两姓、两村之人,都会全体出动,争相投入,有进无退,奋勇当先。如果是有预谋的械斗,则事先往往还要举行一种极为残忍的仪式。在这种仪式上,要先将生擒的“敌方”人员(最好是青壮年或对方首领)剖腹,取出心肝以祭奠列祖列宗,然后架起大锅,将其煮熟,而本族或本村的全体成员,每个人都要来吃一口肉,喝一口汤。(哈十八免费?)参加“人肉宴”的,有时只限于成年男子,但至少每家每户必须有一人参加吃喝。依照“家本位”原则,只要有一人参加,也就全家有份。这就等于全族或全村的每一个人,都成了对方的“死敌”。这种仪式的用心是极深的。第一,它使全族或全村的每一个人,都与对方结下了“仇怨”,终身无法摆脱,世代无法摆脱,只能横下一条心来,和对方决战到底,不会中途出现“变节分子”。第二,它使全族或全村的每个人,都有了“罪恶”和“罪恶感”。这种“罪恶”和“罪恶感”会使每个人都变得疯狂,从而在战场上成为“死士”。第三,它使全族或全村的每个人,都分担了“责任”,一旦对方报复或官府追究,便必须施加于全体。对方的报复要施加于本族本村之全体,当然没有那么容易(比较容易的办法,是也从这边抓一个人回去吃掉);官府的追究则因“法不治众”,往往也只好不了了之。可见中国人一旦“抱团儿”,就不大好对付。?
既共享资源,又同仇敌忾;既利益均沾,又祸患均摊,这就叫“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是中国人交朋友、结圈子、拉帮派的基本原则。它给中国人带来的直接好处,是一个人一旦有难,便不怕没有救援。读过武侠的人都知道,江湖上有所谓传“侠义柬”、“绿林箭”的规矩,即一方有难,便可向八方求援。同门师弟不必说,便是不同门的朋友,无论亲疏远近,只要接到了“侠义柬”、“绿林箭”,全得立即赶到应援,否则便是“不义”,无法再自立于江湖。非同门的朋友赶到后,如果发现其事于理不合,或双方都与自己有“交情”,也可以撤身退出或劝双方讲和,或袖手旁观,但同门师弟则一般不问是非地“同仇敌忾”。其实,这种现象并不止于江湖,在日常生活中也比比皆是。比如,一个人犯了错误,或者触犯了刑律,要受处分了,他那圈子里的人便会络绎不绝地前去“说情”,四处奔走,设法营救。这种事,可谓古今如一。在政治黑暗,冤狱遍于国中的时代,它确能使部分好人幸免于难;但在建设民主与法制的今天,又可能会使部分坏人漏网。是非功过,实非三言两语能够说清。?
代价与是非但有一点却可以肯定,即上述好处是要付出代价的。?
代价之一,就是消解了个人。在中国历史上,除极个别的人,如各学派的祖师、各门派的宗师、各团体的领袖,可能会因个人的魅力而成为“核心”,并因此而建立“圈子”外,其余绝大多数人,要想进入某一圈子,或在某一圈子内生存,都必须尽可能地与圈子认同,甚至包括极细小的方面。比如老乡们在一起,就要说家乡话。如果一个人外出多年,依旧“乡音未改”,家乡的父老乡亲们便会对他格外亲热。如果他居然记得只有本乡本土才有的极“土”的“土话”,就更会受人欢迎。相反,如果他回到家乡,竟是一口的“官话”、“京片子”,大家就会“敬而远之”,在内心深处不把他看作“自己人”。《论语》上说孔夫子他老先生在宗庙里、朝廷上,说话虽谨慎,但也明白流畅,一到自己本乡本土,便“似不能言者”,除了表示对“乡党”的恭谨外,不知有没有语言方面的原因?又比如,圈子里的人要在一起“聚一聚”,那么,即便你厌食、胃溃疡、酒精过敏,也少不得要“叨陪末座”的。因为“一人向隅,举座不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