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ap.biquwenx.net
第六章 家庭 四 官本位
探源
以“家单位”为基础,“家天下”为模式,“家伦理”为机制,这就是“家本位”——浏览器上打上-Ζ看最新更新不过,社会制度的建立基础是家庭,社会价值的计算标准却不是家庭,也不可能是家庭,而是官位、官职和官衔,这就是“官本位”。
官本位是随处可见的。比方说,开会的时候,官大的人坐台上、坐前排、坐中间,官小的人坐后排、坐两边,不够级别或没有官衔的人坐下面。这时,一个人的气质、风度、才华、能力等等是不予考虑的。说话时,官大的叫“指示”,官小的叫“讲话”,没有官衔的叫“发言”。这时,他们讲的内容如何,是否真有学问和见解,或者是否真有意义和价值,也同样是不予考虑的。似乎只要“官”大,就一定本事大、学问多、眼界高、见解独到深刻。甚至一些学术单位,在考核业绩评定职称时,也以论文发表单位的行政级别来衡量其价值。国家级刊物发表的,得分就高;地方级刊物发表的,得分就低,可见,官,确实是社会价值的计算标准。
官本位的思想,也是老早就有了的。早在西周大封建时,便已确立了以爵位的高低来规定诸侯国大小的原则。比如宋围公爵,晋国侯爵,曹围伯爵,莒国子爵,许国男爵。它们的国君在官方正式的史书(如《春秋》)上,便分别被称为“宋公”、“晋侯”、“曹伯”、“菖子”、“许男”,各自的爵位都毫不含糊。这时,他们的国力是否雄厚,他们自己是否有领导能力和领袖风采,也是不予考虑的。至于楚国,因为是“荆蛮”,血统不够高贵,来历也不明白,所以其国君只能称作“子”。其实楚君早已称王,国力也相当雄厚,但按照官本位的逻辑,他也只能是“子”。尽管“官”比他“大”的某些公、侯、伯们(如鲁公、宋公、曹伯、滑伯、滕侯、杞侯等)见了他,不要说“子”,只怕连“孙子”都不如,但在官方的史书上,楚王也仍然是“子”。
官为什么会成为本位呢?就因为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等级社会,中国传统伦理是一种等级伦理。内外、亲疏、长幼、贵贱,都是等差,也都是级别,纵横交错,不胜其烦,很需要有一个简单明确一目了然的统一标准。那么,用什么来做标准呢?用“君”是不行的。君又贵又少,再说也没人敢攀比。用“民”也是不行的。民又贱又多,简直不成标准。只有“官”最合适。官,于君是臣子,于民是父母,人数不多不少,地位不高不低,而且序列分明等级森严,承担这一任务,也就责无旁贷,当之无愧。所以,中国不会有“君本位”,也不会有“民本位”,而只会有“官本位”。
官成为本位,还因为“公私不分”。既然无分“公私”,便只好或代之以“内外”,或代之以“官民”。官,不仅意味着“正式”,也意味着“高级”。比如学名叫“官名”,普通话叫“官话”,官道也就是“高等级公路”,而高级舱位就叫“官舱”。因为“官方”也就是“公家”。依照群体意识,“公家”总比“私人”好,当然要用“官”来作“本位”。
官一旦成为本位,成为身份地位的标志,则无论与官有关无关,也要千方百计地扯上瓜葛,自己给自己“加官晋爵”。比如妻子要讨好丈夫,便称其为“官人”;店伙要讨好顾客,便称其为“客官”。同理,在日常社会交往中,但凡对方有所职司,也一定要把它当作“官衔”来称呼,以示尊敬。比如“张会计”、“李出纳”、“王过磅”、“刘记账”之类,真是不伦不类。最有意思的是狱中犯人对守卫战士的称呼,唤作“班长”。盖因班长兵头将尾,介乎官兵之间。将战士唤作班长,就既可尊其为官,又不违背事实,真真妙不可言。
官衔既然如此重要,只要有条件,人们也就都想“弄个师长旅长当当”。所以,明明是学术职衔,也要换算成行政级别,比如相当于正厅或副处。单位也一样。级别高,单位就“大”;级别低,单位就“小”。不过,这里的“大小”,并无关乎职工人数、占地面积、经费设备和房屋车辆,而主要是指“行政级别”,所以叫“官本位”。如科级局、县级市、地师级企业等。甚至连“出家人”也不能免俗,据说也评定了“处级和尚”、“科级尼姑”云。
冒与级
显然,所谓“官本位”,其实就是“等级本位”。
不过,官这玩意,原本可不是“级”。它的意义,是职责和功能。实际上,许多官位就正是从职司任务转变过来的。比如尚书是主管文书,巡抚是巡查抚慰等等。于是,便既有“有官无级”者(如钦差大臣),又有“有级无官”者(如袭封诰命),还有看不出级别者(如主任委员)。这就要小心。比如孙悟空就上过一两回当。这位老兄,在花果山上,占山为王,自在逍遥,原本呆得好好的,一听说玉皇大帝要给他官做,便立马上天受封,还一本正经去上任,并兴冲冲地问御马监的同僚,这“弼马温”是个几品官儿。听得同僚如实答日“未人流”,便勃然大怒,反下天庭,并开出价钱,要当“齐天大圣”。大圣且与天齐,面子够大的了,可惜还是不灵。原来
最新网址:wap.biquwenx.net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